雪莉之死
周二突然在空间里看到雪莉死亡的消息,记得我当时正在上经济学通论,震惊得
课也不听了,开始刷起来微博。
我震惊于人们的健忘,也震惊于如此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死亡。我记得我最初了解雪莉是通过于f(x)的视频,弹幕除了夸赞四个姐姐好帅之外,有很多骂雪莉的,说因为她断送了姐姐们的前程。所以这是我对雪莉的最初印象,一个自私的人。
之后,再一次在我印象中想起雪莉这个人是在微博上雪莉因为没有穿bra直播而上了热搜,每一条留言都很暴力,都在说如果姐姐你有病就去治吧,别在外面丢人之类的。于是,在之前的自私上我的第二个印象是有病。
在后来我没有再关注雪莉的事情,因为我也不是圣人对于一个在我心目中形象并不好加之我也并没有多喜欢过她所在团的艺人我不想多花时间。
在最后我看到了消息是雪莉自杀。
我不是一个粉丝,也没有在之前有多了解过函数,也没有了解过雪莉,所以我的所有印象都是基于大众给我的印象,所以当我看到雪莉去世后我看到舆论的风向逐渐变成都在说雪莉的好,我感觉我很震惊,这和我之前看到评论中的不是一个人,上的仿佛也不是同一个互联网。
同时我也很心痛,所以一个网络到底给了多少人不该拥有的话语权,又剥夺多少人应该拥有的话语权。
在上传媒课时的老师说过这样的一个话题:“熊孩子、油腻中年人和坏老人都是弱势群体。”原因就是他们并不属于这个网络时代的优势人群,他们所在的群体并不太会使用网络,所以他们其实正在遭受的是网络暴力。他们简简单单的就被定了性贴上了标签,却无法轻易甩掉标签,要在人们的偏见中生活。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男生不是很爱干净,于是大家就歧视他不和他玩,嘲笑他,给他起各种各样的绰号,编各种各样的歌来讽刺,这个男生到了毕业都没有人和他玩,我不知道现在他过的怎么样,但是我现在很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其实我当时觉得那样的做法不对可是由于我的懦弱,我不敢说,我不想被大家划为和他同一类人,我也害怕孤独。
这就是传媒学中的沉默的螺旋,想要发声的人由于势单力薄而选择了沉默,于是沉默的人就越来越多,对一件事的判断越来越局限。
在这个网络时代,我很害怕,我自己是学电影,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我所成就我自己曾经的一言一行会不会被放大,所以我尽量谨言慎行,我们在学播音的时候我们老师告诉我们,对一个选手的评分的时候,有一项时“是否符合主流”
主流什么是主流?好像说的人多了就是主流?那这和三人成虎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雪莉自杀了,或者根据有些阴谋论她是被逼的,无论哪种,我都觉得惋惜,我很喜欢这周在上影视概论的时候教授说的一句话:“抑郁症也好,艾滋病也好,我们不要太怎么样啦,他们就是病和感冒发烧没有区别。”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偏见,存在着很多成见,存在着很多歧视,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可能在一些人眼中很奇怪,但是我觉得我很爱他们。有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既然这个世界容纳了他们,而寄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又有什么道理不包容他们。
所以我希望大家想想,谁是凶手,又是为什么而唱悼歌。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凤梨罐头计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