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经常会想,人到底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擅长与喜欢,排列起来四种搭配,最好莫过于既喜欢且擅长,而沦落到又不喜欢还不擅长的境地,可以说是度日如年了,能早退出就早退出,否则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只会痛不欲生。
擅长做某件事,这可能是生而有之,也可能是后天的浸淫使这个人的熟练度增加,进而擅长。
喜欢呢,则是内心最诚实的声音。人的喜好固然会受到外界影响,比如因为父母辈爱好音乐而学钢琴的啦,爱好体育而学足球的啦,等等,又或者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对某件事自然而然生发出好奇心以及探索时产生的无边喜悦。不管喜欢是不是有来由,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是不能欺骗自己喜欢一个自己讨厌的事物的。纵使利用心理学暗示,重复洗脑,你的心会告诉你答案。
那么如果对一件事既不擅长又不喜欢,还没有办法不去做它,难道人生就没有希望了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我仍认为,最优解是远离,但是考虑到现实因素,不是所有人都有选择的权力;或者即使有选择的权力,太多人也缺乏改变的勇气。待在原地,继续做这件事,解决办法也是有的:要么把不擅长变成擅长,或者把不喜欢变成喜欢。
擅长与喜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喜欢,就会更愿意去做,这样比起别人来说也会有更多可能更加擅长,从而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加深了喜欢。反之,越不喜欢,越不情愿去做,得到的结果越坏,负面反馈积累,则会更加不擅长。
这么说来进入正反馈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了。深陷负反馈的人,要怎么一步步化'no'为‘yes’,进入正反馈呢?
我认为努力将不擅长变为擅长是比较现实的道路,当擅长一件事的时候,足够的积极反馈是能够带来喜欢的情绪的。
那么如何将不擅长变为擅长呢?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社会上生存的正确道路其实应该是“扬长”而不是学校生活里的“补短”,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作为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一员,不求有所成就,但求下限保底,那么多堆时间和精力,大概是一个方向正确的道路。尽管这代表着另一部分的牺牲,但是根据个人对目标优先级的排序,可以综合权衡在什么阶段可以适当牺牲自己喜欢的一些事情。
这时候又一个疑问产生了:如果本来就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越努力不就离终点越远么?
其实人生本就不是一条单行道,也不只有一个终点。我们大脑里那些无谓的里程碑也好,目的地也罢,都是基于长期社会生活形成的抽象认知。总觉得有那么多事情是“什么时候”“应该做”的。谁规定了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自己吗?也不尽然。“应该做”的事情越多,给自己设的限制越多。
人本来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所以做还是不做呢?每当这种犹疑不决的情绪产生时,我就告诉自己,你想的已经够多了,现在当你不知道要不要去做的时候,答案只有一个:去做就行了。
实践会告诉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