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新概念
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控制感尤其重要
压力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健康都有着负面作用,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控制感。没有健康的控制感,孩子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变得过度被动与顺从。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就更有可能变得焦虑,且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在缺乏控制感的情况下,不管孩子的成长背景如何,内心的混乱总是会带来伤害。
研究发现,自己决定做不做,以及怎么做家庭作业的孩子,会更加快乐,压力更小,甚至最终能够更好地主导自己的生活。
更好地理解压力
当孩子长期被屏蔽在压力之外,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时,往往会让他们在焦虑时的情况更加严重。要让孩子学会成功地应对压力,培养出较高的压力耐受性。
压力归为以下三类:
(1)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体验正向压力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着足够的掌控力。
(2)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对这个孩子来说,有时间恢复过来的,就是一种可承受压力。
(3)毒性压力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毒性压力要么非常严重,要么是慢性的。倘若当下发生的压力情景难以缓解,何时结束也遥遥无期,孩子又缺少支持,他们自然会感到对此缺乏掌控力。
如何更多地运用正向压力和可承受压力,而尽量规避毒性压力:
首先,孩子的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最后,孩子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脑内有乾坤
脑科学能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化学,而非性格。在培养和维持健康的控制感方面,有四个主要的大脑系统与之相关,分别是:执行控制系统、压力反应系统、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三个重要的脑结构能够帮助调节压力和控制冲动,它们分别是前额皮质、杏仁核和海马体。
执行控制系统:主要受前额皮质影响,这部分脑组织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和判断决策等一系列认知功能相关。当我们平静、放松、有控制感,总之就是处于正常的心智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前额皮质正在监测和调控着大部分大脑。
压力反应系统:当面对严重威胁或者仅仅是想象威胁时,压力反应系统会接管心智。保护你免受即将发生的伤害,它由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组成。
健康的压力反应应该是这样的:压力荷尔蒙迅速上升,随后又能迅速恢复。一旦压力荷尔蒙不能快速回落,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皮质醇可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人类身上的高浓度皮质醇会一次保留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在急性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动机系统:大脑中的“奖赏中枢”,负责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奖赏性体验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多巴胺。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会引发“心流”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水平会逐渐下降,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动力也随之流失了。
静息状态系统: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存在一个复杂而高度整合的网络,只有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会被激活,这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它至关重要,消耗了大脑所用能量的60%~80%。是一个用于自我反思以及反思他人的系统,只要我们不关注某项具体的任务,大脑的这个区域就会非常活跃。
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里充斥着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在压力的影响下,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的脑区会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脑区会逐渐缩小,而大脑中负责侦测威胁的部分则会越变越大。最终,过载的压力系统会大大提升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种种身心疾病的风险。
孩子的大脑在12~18岁比在其他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发育得更高效。青春期的大脑已经在构成重要的新的神经通路和神经连接,但前额皮质的决策判断功能直到孩子25岁左右才会最终发展成熟,情绪控制功能成熟得更晚,大约需要到32岁。在这个时间段里,一旦压力应激系统被长期激活,前额皮质就会被波及,无法发展到它应有的程度,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被压力影响。
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根据这种观念,只要你有什么事没做成,就会指向一种危险而必然的推论:你还不够努力。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从天生的才能大小到大脑运作水平的高低,都有着天差地别的差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加工速度、记忆能力和压力耐受性。
压力耐受性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成功都有高度的相关性,我们要挑战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压垮他们,我们要在不让他们伤筋动骨的前提下,保障他们的成长。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体验一些正向压力,也能经历一些可承受压力,但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同时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
顾问型父母
请记住,父母的职责可不是要包办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须知,孩子的生活,是人家自己的。
“借由你,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不属于你。”-埃克哈特·托利
强迫孩子就范,尝试逼他们做家长自认为正确的事儿,既会损害亲子关系,又会内耗宝贵的精力,而这些精力本可以用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成长。
“家庭作业之战”:“为作业而战”是没有意义的,有三个主要原因来加以解释:
首先,在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你甚至在逼着孩子执行一些连你都不太认同的规则与态度。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其次,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倘若父母比他们的孩子还要用劲,那他们的孩子只会每况愈下,而非逐渐变强。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所花费掉的所有能量里,有95%都来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剩下5%的努力空间了。如果你感到沮丧或焦虑,于是增加了更多“筹码”,占据了98%的能量,孩子对此所能做的就是再退一步,只做出2%的努力。
作为父母,记住下面的话是明智之举:
(1)你不能让你的孩子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2)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想要他们本不想要的东西。
(3)你不能让你的孩子不想要他们本想要的东西。
(4)让他们想要他们想要的东西,不想要他们不想要的东西,至少在当下没什么不好。
权威型养育:这种养育模式,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控制。权威的家长希望能与他们的孩子多多地合作做事,因为他们对孩子不仅有喜欢,更有尊重,并且也希望孩子能从他自己的经历中学到东西。至少有60年的研究证实,权威型教养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养风格强调自我导向和成熟的价值观,而非一味地顺从。
顾问型父母:教师可以教导孩子,教练可以训练孩子,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之中,也深深地被父母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
顾问型家长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你缺少作为父母的控制权,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当我们免去了所有与作业有关的焦虑和争执时,还发现了一些意外惊喜。考多高的分数并非成长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真正的好奇心和发自内心地学习。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善于思考的学习者,希望他们自律,而不需要他们被纪律驱使。你靠着高高在上的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但这会消耗你很多宝贵的时间,也会让家庭不再是一个“安全港湾”。
能自主的孩子
有研究发现,当孩子长到14岁或15岁时,他们通常就具有了成人水平的做出理性决定的能力。事实上,孩子的大多数认知进程,在青春期中期就能达到成人水平了。
对情绪的控制感:明智的决策的确依托于知识的启发,但仅有知识还远远不够。情感在指导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情绪大脑中心一旦受损,甚至都不能做出像是否要出门去吃饭这样的简单决定,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希望孩子能关注他们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服从于情绪的驱使。而是要能够感知到诸如嫉妒、内疚、同情和钦佩之类的感受,才更容易产生同理心;也必须学会,当自己身处于愤怒、嫉妒、怨恨和仇恨中时,又该如何应对。
对行动的控制感:小学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开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要参加什么活动,吃些什么食物来保持健康,以及怎么做时间规划,才能让他获得充足的睡眠。“这事你来定”开始对他们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高中生:青少年特别容易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他们非常清楚他们的所作所为有着怎样的风险。他们会更强调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积极结果,而非潜在风险。伴随着每一个错误的发生,他们都能发展出更好的行为直觉和自我意识。
非焦虑临在
从有孩子那一刻起,父母就一直担心着自家孩子,这个问题如今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焦虑正在渗透到孩子身上。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父母,但父母本人倘若能够不焦虑,孩子就能从中获益良多。事实上,除了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感情之外,管理好自己的压力也是使你成为一个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1.二手压力:压力能传染,就像一种情绪的病毒,影响和感染其交互网络中的每个人。某个家庭成员也可以在家里传播焦虑,直到全家每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压力通过一种称为“甲基化”的过程,影响着胎儿和幼儿的基因表达,就算孩子到了青春期,也依然能观察得到。
当父母本身对数学感到焦虑时,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对数学感到焦虑,但只有焦虑的父母,才经常帮孩子处理家庭作业。 如果你有着对数学的焦虑,但同时又不提供给孩子与此相关的帮助,到头来结果反而更好。
2.行为: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我们怎能指望他们接受自己呢?平静亦会“传染”,你也许就认识一些平和的人,那些总是带着幸福的光环,不靠说教,甚至什么都不做,这些人就会向周围的人传达平静和信心,并帮助他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出类似的平衡感。
咨询师埃德温·弗里德曼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长期焦虑和过度反应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作为一种“非焦虑临在”来领导我们的家庭。
如果家是一个平静的空间,没有过度的争执、焦虑和压力,它就成了能让孩子休憩疗愈的地方。让家能成为安全港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请记住,社会支持是控制压力的一种关键因素。如果父母本身就焦虑或者爱找茬,那么孩子是肯定感受不到这种社会支持的。那样,既让孩子焦虑,又没帮上他们什么忙。
怎样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
要真正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式的家长,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压力。你和你的孩子一样,都需要对焦虑施加足够的控制。
欣赏你的孩子: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欣赏自家孩子,是最值得为全家人做的一件事。这种感觉作用非凡,对孩子的自尊心和幸福感都很重要。父母首先要欣赏孩子,这样孩子才能体会由内而生的喜悦。
别惧怕未来:大多数孩子都能安然度过童年、青春期和青年期。哪怕期间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也能得到圆满解决。如果你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那种陷入长期折磨的小孩,那你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管理好自己的压力:孩子不开心,家长肯定不开心。这话对孩子同样成立,即使他们没有被吼、被骂、被唠叨、被忽视,他们也照样能感受到父母的压力和不快。我们担心着孩子,孩子也担心着我们。
淡定面对你最大的恐惧:焦虑的父母可以扪心自问:“我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设想出最糟糕的情况,继续问问:“我能怎么办呢?”随后父母便能意识到,自己仍然会爱和支持他们的孩子,进而放下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学习如何识别和管理风险,这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他们得为自己承担一些责任,倘若他们认为你一直都在,那他们就会越来越粗心。
采取非批判性接纳的态度: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一种要改变当下现实的愿望。生命漫长,你其实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
内驱力: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对孩子,你可不能强人所难。
外在与内在奖励
奖励的确很有效,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激发孩子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奖励也的确有助于鼓励孩子实现短期目标,改变行为,并确保合作。但这些情景都仅仅关乎争取孩子的合作,而非培养孩子的动机。
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并让他们察觉,他们身上总有一些能影响世界的重要东西。我们要帮着他们学会运营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去赋予生活意义。
伤害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浮出水面,研究表明,对孩子的成绩或其他成就的奖励会降低孩子的表现水平,压榨他们的创造力,导致更多不良行为。种种外在激励会进一步让孩子认为:他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当的奖励不仅可以侵蚀由内而外产生的兴趣,而且还会诱发仅仅针对奖励本身的强烈兴趣。
什么东西吸引着我们:
·正确的心态
·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
·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心流
以上这些原料,均产自你自己的心智
成长心态
当学生有着“固化心态”时,会认为自己犯错误是因为能力差,所以只能认命;当学生拥有“成长心态”时,则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
成长心态能让他们获得控制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其实有能力在某些事情上变得越来越好,具有成长心态的学生更重视学习本身的意义,而非仅仅关注成绩。他们的动机是一种由内而生的动机,并不依赖别人对他们的称赞和褒奖。
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是提高他们的控制感,促进其情感发展和助力其学业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为了激发这种成长心态,要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和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要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专注于自身内在的努力,在有助于缓解无助感的同时,也能让你更接近成功。对于能够自我驱动的孩子而言,拥有成长心态是最关键的要素。
自主能力
在心理学中广受支持的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三要素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如果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就能催化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追求挑战的意愿,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孩子则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
胜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为人父母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多多支持我们的孩子去发展胜任力。你不能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任何这样做的尝试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当你的孩子感到与你之间有这种纽带,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如此一来,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这称为“整合调节”,指的是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
如果你相信教育的价值和努力的意义,并希望你的孩子也有这种观念,那最好不要一见到低分就骂他们。面对不佳的成绩,孩子本人很可能已经非常不是滋味了,所以请多一点同情。让孩子感觉能自己做主,而且此时你的角色是顾问,而非管理者。
多巴胺
大脑里的犒赏机制是由多巴胺激发的,它能激活大脑,并使之活跃起来。我们希望孩子也能体验到这种高多巴胺的状态,当我们在工作中感到无聊时,前额皮质中的多巴胺水平通常会变得很低,难以激励我们继续紧锣密鼓地工作。孩子不积极主动地完成家庭作业,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塑造有动力的大脑:当孩子专注于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但并不会感到有压力。一旦处于心流状态,大脑中某些神经化学物质的水平就会激增。而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就像大脑的强化剂,在心流状态中,你的思路更敏捷,处理信息也更迅速。
要想产生心流,任务必须有挑战性,不能无聊,也不能太困难,以至于产生太大的压力。经常暴露于高水平的压力下,会使大脑发育不健康,而频繁触发心流状态,则可以使大脑更具动机和专注力。
当孩子沉浸在最喜欢的游戏中时,他们会高兴得忘记所有烦恼。伴随这些感受而来的强烈内在动机,能够指导与强化他们去努力、学习和追求成就。想引导他做你觉得他该做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他空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经常运动:即使短时间的运动也足以激活大脑开始投入于某些事情,部分原因在于前额皮质中的多巴胺增多。此外,一定要动起来,那才算运动。
社会支持:青少年特别关注同龄人点对点的支持,在这个发展阶段更适应跟同伴交流。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其他孩子那里学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年人那里学得更好,一旦家庭作业教练是一个年龄稍大点的孩子时,被辅导的孩子则会大量分泌多巴胺。
健康的高蛋白饮食和足够的休息。
循环训练:一旦在计时器设定的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工作,随后按规定时间休息,“破坏者”往往就能表现良好。学20分钟科学,学20分钟西班牙语,再来20分钟社会研究,每个科目之间有休息,重复两轮,这可能要比每次连续学上40分钟更有效。
关注动机:支持孩子去追求与学业无关的兴趣,这没问题,要是将这些兴趣视为一种惩罚的原因,那问题可就大了。很多家长会克扣孩子体育活动与课外活动的时间,请记住,如果一个孩子对学习没兴致,家长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而剥夺那些他有兴致去做的事儿,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他的动机水平。
你不能直接帮你的孩子找到激情所在。在生活中找到兴趣和动力是孩子自己的责任所在。
彻底停工期
在古印度的吠陀传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所有的动都以静为基础”。休养生息,活力四射,再休养生息,再活力四射。我们无论干什么,都需要这种动静结合的交替。大脑的这种深度休息就是所谓的“彻底停工期”。
彻底停工是指不需高度集中思想,也不带什么目的,单纯地无所事事。
心智漫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无聊”是一个极贬义的词语,人们经常相互竞争,比着看谁更忙,仿佛自我价值感就取决于忙碌的程度。
请允许你的孩子有“什么都不做”的时间。家长给他们安排得满满的,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其他孩子,不会“浪费时间”。但是实际上,做白日梦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自己必须弄清楚自己该怎么度过光阴,而不是由着父母来安排。这样他们就可能会花时间来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谁。学会忍受孤独,进而能够享受独处,这是童年时期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冥想的心灵
正念:卡巴金是一位科学家,他将正念定义为“一种有意的、不加评判的对当下的觉察”。基本的正念冥想练习之一,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并关注随呼吸出现的思绪。
有研究表明,这些练习可以降低学生的压力、攻击性和社交焦虑水平,并改善一些执行功能,比如行为抑制水平和工作记忆水平,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数学领域中表现得更好。
禅定:禅定可以让身体得到深度放松,其效果甚至优于睡眠。研究表明,每天两次,每次冥想10~15分钟的孩子会体验到压力水平、焦虑水平和抑郁症状的显著下降,同时也会更少地表达出敌意与愤怒。同时,他们也睡得更好,思维变得更有创造力,健康水平增高,自尊水平提升,并且有更佳的校内表现,在认知和学业技能测试方面也做得更好。
睡眠:最彻底的停工期
睡眠可以优化大脑和身体的机能。许多父母都意识到了睡眠的重要性,但父母没法让孩子说睡就睡。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0~13个小时的睡眠(其中有一个小时经常以午睡的形式呈现)。6~13岁的孩子则需要9~11个小时。对14~17岁的青少年来说,需要8~10个小时。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人需要7~9个小时。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在校学生的控制感确实会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走低。在一所理想的学校里,教师有权威感,而孩子则有选择权。如今的教育趋势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让孩子多投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怎么能让学生主动投入自己的学习中。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既缺乏好奇心,也没什么提升自我心智的动力,相应地,他们却会过分在意指标与结果。能促进孩子多多参与课堂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允许你的孩子在课堂之外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样,他们的平时成绩往往也更出色,在标准化考试中也能考出高分。
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人的表现水平会随着生理和心理唤醒的增加而提升到一定程度,随后则开始下滑。作为父母,要记住的是,能激励你的东西未必就适合你的孩子,对你来说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对孩子可能是个太过分的刺激。学生在一个提供高挑战和低威胁的环境中,学习最好,表现最佳。
家庭作业:要启发,别强制:家庭作业经常让亲子之间关系紧张,也总是削弱亲子关系的质量,并破坏孩子的自主意识。当孩子对他们的学习主题有一定决定权时,就更有可能参与并完成相关的作业,最好是让学生自愿来完成,而且不应该加以评分。
等孩子准备好再教他们:随着年龄渐长,大脑的发育使得学习几乎所有东西(外语除外)都变得更容易了。大多数5岁就学阅读的孩子,在9岁时也并不比那些六七岁才学阅读的人表现更好。过早让孩子学东西是有害的,也没法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持久的有利影响。
锻炼大脑与身体
我们最终想要的是一个有韧性、大脑健康的孩子,当遭遇生活中的诸多障碍时,孩子既能够巧妙思考,又能从各个方面抗住打击。
练习1: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于一些人来说,写下一个简单的目标列表就很有效。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想象一下他们目标的视觉图像会更有效果。心智对比的第一步,是让孩子设定他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还必须既可行又具有挑战性。第二步是鼓励你的孩子就他所希望产生的结果,写下几个词。第三步是让孩子考虑一下,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哪些内在障碍。
练习2:注意你的大脑要告诉你的事:当一个孩子理解他脑子里正在发生的事情时,他就更能自控,并且往往能行为更得当,表现更优异。当孩子觉得自己大脑里的壶盖要扣不住了的时候,鼓励他们考虑一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才能平静下来,这样他们就能再次出发。
练习3:带着同情心与自己交谈:许多家长在听到孩子长期的自贬言论时都会感到非常绝望。如果你的孩子陷入了这种“我什么都干不好”的恶性循环,你应该这样说:“这只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而我的看法有所不同。如果你想听听,我很乐意与你分享我的看法。”
练习4:练习重构问题:重构包括仔细审视我们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将其重新定向。它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也是一个能把正念融入其中的理念。向你的孩子解释一下,让他们在紧张、悲伤或犯糊涂时,留意自己身上相应的迹象。教他们开始去“倾听”自己的思想,并把理性的想法和不理性的想法区分开来。
练习5:动起来,多玩耍:身体和思想是相互联系的,大脑中运动控制功能与心理控制及执行功能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重叠,锻炼对大脑和身体都很有益处。它可以增加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从而保障人的心智稳定,让人们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保持警觉以及心态平静。
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能赋予大脑更多的益处,在把握正常的强度水平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那就是你在锻炼中应该做到能够说话,但没法唱歌的程度。锻炼是应该费点劲,但不应该让你觉得到了要命的地步。
小脑位于大脑的底部,正好在脊髓上方。患有小脑损伤的患者在制订计划、选择词汇、判断物体形状以及创建比例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小脑功能的差异同时也与注意缺陷障碍有关,并且也是自闭症的一个影响因素。小脑是最不具可遗传性的大脑结构之一,这意味着经验而不是遗传是其运作良好的关键所在。
为了孩子的小脑好,要抵制那种不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超出一分钟的担心,要拒绝让他加入那种会要求他做这做那的组织。让他做自己想做的,让他玩自己想玩的。
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研究表明,如果患学习障碍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家里能有自主感,他们往往就能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好,还能更顺利地处理个人所经历的挫折。
学习障碍:许多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并不会感恩于外界的帮助,反而会感到愤怒、有怨气,而且认为问题都出在父母、老师或家教身上,是他们让他多了一堆要额外完成的事情。
可以做三个简单的步骤:
(1)抗击那些不必要的作业。 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的整个家庭来说,家庭作业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本来孩子能做10道题,却被留了20道题的作业,很多家长倡导“还债式”努力,但孩子可能会变成热锅上的蚂蚁。如果孩子本来就有阅读障碍,而且讨厌在晚上读书,那就请读书给他听,或让他听一段之前录好的阅读录音,读和听都有益于大脑中最终参与阅读理解的部分。
(2)鼓励孩子自我理解。 帮助你的孩子去了解他在学习上的挑战与优势。鼓励他们花点时间来发展他们相对较弱的技能领域,以及发掘自己的优势。他们终将发掘出自己的优势所在,我们只需要静待花开。
(3)提供帮助但别强人所难。让孩子自己做最后的决定,只要别太离谱就行。对他来说,自己选择每周接受一天辅导,要比逼着他每周去两天更能让他全力以赴。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对于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来说,缺乏对自己能把事务处理好的信心。因为他们总是“想起一出是一出”,所以一旦他们被中途纠正或被反复告知要赶快停下,情况往往就会变得更糟。你越跟他们说“加把劲”,他们越是努力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大脑的激活程度反而就越低。记住,是压力影响了注意力。因此,如果你儿子早上穿衣服都费劲的话,你最不该做的,就是一个劲儿地催他。
许多旨在帮助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干预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未来迟早出问题。他的功课是他自己的问题,如果在这件事上你比他还要努力,那你其实并没有帮到他。
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的前额皮质的成熟度往往落后于其他同龄孩子,他们经常大器晚成,因为他们需要“等待”自己的前额皮质完全成熟并发挥功能,这样他们自然就能搞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养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妈妈爸爸都会担心孩子的未来,还会经常感到内疚。父母的压力会传染给孩子,父母要应专注于不要成为焦虑源。做个深呼吸吧,在付诸行动之前,要先确保你自己的大脑没有被焦虑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