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下文章为难之事,莫过于三者:一曰无题,一曰无感,一曰无绪。无绪者如拙妇之于米粮,纵精米菜蔬足数,却不知煮,故谓之曰难。无感者如荷担攀山,纵沿途风景无限,却不知其乐,故谓之曰难。今独论无题者,殊天地之大皆可为题而入文,且文之有题即可感之、叙之,故三难者无题为之最矣。
何处寻题耶?题者,素材也。此素且作平时之论,即日常所见所闻所感也。平素所见,入之于文,即为作文之材。
智者见题有三层也:初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此层者善格其物,名其名。将所见之物分剖而述之。例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节选自《核舟记》
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
学生作品片段:
一场雨后,我们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是一只蜗牛,很小很小,只有我的小指甲盖那么大。它软软的身体上负着一个褐色的壳,一圈一圈的盘得一丝不苟。壳上还点缀着一些斑点,这是蜗牛漂亮的小房子。
发现小蜗牛的时候它已经爬到了我家茶几的侧边上,两只软软的触角仍然往前探伸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听到动静了也没有停止前进。——节选自《蜗牛的启示》
再谓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也。
此层者善喻其物,赋之性。能使死物活也。
例如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节选自《童趣》
又如: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学生作品节选一:
也许因为下雨,室外温度太低了,它被室内的光明和温暖吸引而来。然而即使是离茶几最近的窗户也有两米多的直线距离,这段距离对于这只小蜗牛来说是多么漫长的旅途啊!——节选自《蜗牛的启示》
学生作品节选二:
这只短短的、不再漂亮的铅笔头就这样被遗忘在角落里,像一只吐尽了丝的老蚕,慢慢走向生命的尽头。——节选自《哭泣的铅笔头》
后谓看山见水,看水见山。
此层者善思其理,言之于新。致物而有其灵性,于人事而有助益也。
例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马说》
学生作品节选:
如此弱小的生灵却有如此坚韧的毅力,这种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节选自《蜗牛的启示》
寻题无外乎此三。日常若得将所见所闻摘录而志之,何患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