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成数据走查习惯
看数据是每天都要做的仪式,是整体了解产品健康程度最有效的手段。并且,保证自己是第一个获知产品健康动态的人,当其他人问到可以反馈具体原因和应对措施,有利于建立团队信任。
起床前:在手机通过第三方数据工具看一下宏观指标,例如日活、用户新增、留存、总收入、总订单数等。
到司后:用电脑看微观数据,例如各渠道用户数据、分时数据、具体收入构成和变化等。
2. 建立数据体系
(1)第三方数据工具:例如GA、MixPanel、Growing IO、Umong,(小程序)微信官方后台、阿拉丁。
优点:功能丰富、性能稳定、上手比较快,而且可以搜到很多数据分析相关的资料。
缺点:分析维度相对受限,只能对一些通用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工具本身的配置和能力,做个性化埋点,配合一些复杂的筛选和区隔功能,也可以对用户和行为做出一些细分。
(2)自建:面对个性化业务指标的时候需要自建,行为数据来自页面的日志系统,业务数据来自自己数据库。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充分优化和迭代自建数据工具使用体验,就需要将第三方工具和自建数据体系混合使用,最大化地提高数据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3. 数据仪表盘视图
数据展示形式的目的都是保证数据阅读的效率,尽可能全面而详细地看到整体数据状态和变化情况。单个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时才有意义。
基于对比出发,去设计自己的日常数据仪表盘,包括:
横向对比:例如不同渠道、模块的拆解。
纵向对比:例如按不同时间粒度观察环比、同比。
逻辑上的对比:例如观察用户新增与留存数据的趋势,通常因为运营活动带来大量新增时,留存会略降。
不要被动依赖已经设计好的仪表盘,尽可能根据自己的业务和阶段性目标做一些个性化定制工作,提高数据阅读的效率。
这是黄西西的第6篇产品笔记。上课需要做笔记哦,learn from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