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习《水浒传》的第七天,第九节课,随着这堂课的结束,带着孩子们学习《水浒传》的旅程也告一段落。我希望能与孩子们一起捧起《水浒传》,走进水浒世界,感受和体悟《水浒传》的魅力。
上第一节课时,我以金圣叹提出的“六才子书”为切入点,给孩子们一个冲击: 1、 为什么大才子金圣叹把《水浒传》评为第五才子书?
2、 为什么金圣叹会说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 3、 为什么梁实秋说第一部影响他的书是《水浒传》,并且说一读,再读,三读,不忍释手” ?
4、 为什么著名学者胡适说《水浒传》是一部奇书?水浒的魅力究竟在哪?打开书,静下心,开始读书之旅。
(要求:从头开始阅读《水浒传》前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买刀)
前两节课学生静静地阅读中,从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参差不齐,读得快者已经读了七回,读得慢者只读了三回。学生拿的书版本各异,甚至有学生拿着小学生注音版水浒传在阅读。我把剩下没看完的回目布置成了作业:找出每一回的主要人物并梳理出人物的行踪,概括每回大意。
第三节课上课伊始就对前十二回进行了检测,检测的内容都非常简单,如在第一回中误走了妖魔的是谁,林冲的绰号,九纹龙是谁,林教头误入了什么地方被高俅陷害等等。共问了十二个问题,第十个及以上的人占了一半。
接着我让咱们班的孙家俊同学在讲台上给大家具体讲解前12回的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这个任务是提前了两周安排下去的,当时我在班里做调查发现只有两个学生看过,其中一个就是孙家俊。其他同学都只是听说过。于是孙家俊主动承担起了给大家讲解《水浒传》的任务。于是,经过精心准备,他站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学生听得也非常投入,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
第四节课我主要想把鲁智深这个人物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和评论,因为我们在评林冲时可以把他和鲁智深做一个对比。因此借着孙家俊上节课给大家播放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电视剧和书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渐渐明晰了鲁智深的性格特征。接着我播放了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解的《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达拳打镇关西》,对这一个情节让学生有了一个清晰而全面的理解。
尤其是在听到明朝学者李贽对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时激动地在书上批到: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罗汉、菩萨、佛时,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而课后作业布置的就是一篇练笔:围绕鲁智深写一篇文章。 第五节课我开始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林冲身上,而讲林冲必然要先讲高俅,因为这样才明白林冲的人生磨难根源是什么。于是给学生讲解了高俅怪异的晋身之路,中间穿插了《鲍鹏山新说水浒之泼皮太尉》一段视频作为辅助。
第六节课我让学生以林冲的“忍”为线索,梳理出林冲从出场到凉山落草的故事情节,找出相关情节,谈一谈林冲的“忍”。有的学生找到了林冲发现是高衙内在调戏自己的娘子时“先自手软了”“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太尉”;有的学生发现林冲得知高衙内在陆谦家调戏自己的娘子,而到了陆谦家没有一脚踹开门,竟然是“立在胡梯上”叫他娘子开门。还有的学生发现林冲既没有追高衙内,也没有立即去找陆谦算账。等等。
第七节课进入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讲解,重点讲解了林冲从接管草料场到雪夜奋起杀敌这一部分。让学生抓细节,分析林冲的悲情英雄这一人物形象。同样借助了《鲍鹏山新说水浒之委曲求全》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快意恩仇》两个视频中的片段,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理解得更透彻而深入。
第八节课让学生看了林冲火并王伦和最终结局后,留下三十分钟让学生当堂练笔,围绕林冲或者《水浒传》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学生的练笔让我眼前一亮:
而第九节课就是展示学生的练笔,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了《林冲的位子》和《英雄本色》两篇文章以及讲评了本课的练习题。
我不知道花九节课的时间在这一课上是否值得,但学生从不喜欢水浒,不了解水浒,到爱上水浒,喜欢上阅读水浒,我觉得很欣慰。我教了好几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这一次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其中一定有很多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地改进,但我认为只有在不停地摸索中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让语文教学绽放出它所应有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