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反思自己生活的文章,也是一篇元认知能力的应用篇。思考可以提升认知能力,增加智慧,至少少些冲动,少有弯路,是为题记。
今天又犯了一个小错误,回想当时的境况,我认真思考后得出犯错的原因——冲动。
冲动是魔鬼,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名言,它的意思是,一旦人进入到激动的情绪之中,就会失去理智,做出非理性的行动,后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缘何至此呢?我貌似已经懂这个道理,也深知它的危害,为什么我依然会情绪激动呢?如同很多人曾说,道理我都懂,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呢?
我真的懂这个道理吗?人们真的懂那些道理吗?
想想真的未必!
很多时候,我似乎明白了冲动是魔鬼,但为何冲动的呢?想想,不过是因为别人的情绪变化,我将注意力放在了别人的情绪之上,于是自己发生了情绪的起伏,瞬间注意力转移到了情绪对抗上,而非最关键的解决事情之上。注意力一旦转移到错误的地方,之后所有的行动就偏离了预先设想的轨道。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的如此!多么痛的领悟啊。
我们先是做事的人,就事论事应该是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而不能活在情绪中,用情绪对抗情绪,以期获得虚幻的无意义的情感胜利。
一想到如此,就明白很多时候,当我们与别人因为一点小小的误解陷入争论,结论不明时,就陷入情绪上的激动,亢奋,然后上升到情感上的反感,厌恶,憎恨,甚而恶语相加,这些行为又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事,小张与小王是一对好朋友,一次聚会时,小张说话不太注意,小王毫不相让,情绪也稍显激动,说话就没了分寸。结果,两人大吵了起来,聚会暗淡收场。因为一句话引发了小王情绪的波澜,两人深陷口角之中,由此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从此形成陌路。
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小卫和小席是好同学,下课时一起玩耍时,相互追赶,小席用力过猛推到了小卫。小卫摔倒了,心里难受就大声喊了起来,小席也不甘示弱大吵了一声,结果两人开始吵架,最后竟然动了手脚。因为未能彼此包容,小卫试图通过发泄情绪来表示不满,而小席又没能及时地道歉,彼此进入情绪地黑洞之中,一场愉快地游戏竟以肢体的冲突而结束,令人唏嘘。
认识到就事论事是避免冲动的第一步,不过仅仅意识到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人都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自己水平高,能力强,以为自己肯定做得好,至少比绝大数人强。
然而,就像9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驾车水平是高手一样,但事实上之中的绝大多数人(50
%)的人是在平均水平以下。关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个心理学现象还有两个例子——“乌比冈湖效应”与“邓宁克鲁格效应”,大概的意思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以为自己比周围的人更加优秀。
想想的确如此,别人冲动做出错误判断的时候,我们觉得太不值得,嗤之以鼻,觉得如果换做是自己,自己能力强,一定不会干出这样的事情。
但一个谦卑的人是一直愿意学习,渴望成长的人,他认为每一次身边的人和事都是学习的机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愿意学习,每个人都是老师,整个世界都是课堂。
人是感性的动物,陷入情绪在所难免,你我皆非圣人,都不可避免。
于是,承认自己也会情绪起伏,在此时自己提醒自己稍安勿躁,将注意力转回到事情本身之上,这又是多么重要多么困难的事情。
我们可以解决的事情就立即解决,这是能力;我们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暂时放着,承受住其中的煎熬,痛苦甚至折磨,这是韧劲。
于是,在每一次即将情绪起伏的时候,提醒自己这是一次检测,检测自己的能力和韧劲。在一次次地检测与历练后,我们终于摆脱掉那个冲动感性的自己,停止发狂,收获理性,成为一个有智慧的现代人。
远离冲动,走向理性;拒绝冲动,走向智慧。我知道这并不简单,我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