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身不由己,上级安排下来,不得不做,越干越忙,越干越累,很多人苦不堪言,牢骚满腹,这是目前的常态。从另一方面来看,为什么好好的传统经验、好好的指示要求到下面会变成沉重负担,被动应付?今天不讲“老五多”“新五多”,基层解决不了,除了发牢骚只剩发牢骚,只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就基层干部的劳累疲惫而言,不仅仅是态度端正不端正的问题,我们这种环境,下级对上级有天然的服从意识,领导强调的工作、交办的任务都会放到很高的位置,盯着去抓,带着去干。然而,最怕就是标准太高、要求太多,态度越端正,工作越辛苦。初到新岗位,压力大,总是担心这有漏洞、那出问题,别人笑话说,你只是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和节奏,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麻木了。
这不仅仅是心态好不好的问题,有人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好心态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好心态不是人人都能修炼来的,有人天生心宽体胖,有人天生不抗压不积事,要扭转这种天生的性格差别,想都不要想。那么,这些心态不那么好、内心不那么强的干部们,该怎么办?阿Q式精神胜利自我安慰,当一天和尚装一天钟,还是虱子多了不痒?
这也不仅仅是执行力强不强的问题,有人天生雷厉风行、事不过夜,什么事都要尽快干完;有人喜欢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什么事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毫无疑问,领导会喜欢这样的部属,但部属却不一定会喜欢这样的领导。也有人喜欢谋定后动,自己掌控节奏,经常选择性开展工作,但又缺乏足够的智慧来作判断。
作为一级组织、一届领导,仅仅能够认真落实上级安排和例行工作,被文山会海、琐事杂务裹挟而行,不论态度有多端正、心态有多好、执行力有多强,都不能算是优秀。最近领导经常提醒我们要想好了再干,究竟要想好什么,想到什么程度,是个很值得琢磨的问题。
个人体会而言,要干一件工作,受领一项任务,坚持一项制度,最首要的更深刻的应当是认识理解的问题,寻找工作任务和制度背后的思想真理、科学观念和实践价值。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更深刻的把握。工作、任务、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那些方法步骤与经验有无不合理的地方?哪些正好适合或不适合我们单位?如何进行选择和变通?这些都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比如,我们怎么理解伙食保障的意义价值,以及对单位人员的影响,就会怎么去抓伙食管理。如果我们知道马斯洛需求理论,明白吃饱吃好是最底层的生存需求,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就会把伙食保障作为良心工程来抓,不管任何时候绝不松手歇气,不会等着上级来抓来检查才慌忙做一顿丰盛的,还需要提前统一口径。
比如,我们怎么理解经常又繁琐的“双争”工作,就会决定我们怎么去落实,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累赘负担,还是吹皱一池静水的缕缕春风。如果我们理解人的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和尊重,知道管理学上的鲶鱼效应,人与人要竞争有比较才会有活力,我们就会努力把一群人区分开来,用经常性竞赛评比的指挥棒,让吃闲饭的人没饭吃,有能耐的冒出来。我们还可以在规定要求之外,再有所创新创造,让单位之间也经常性地评比起来,竞争起来,活跃起来。
再比如,各单位大力宣扬的家乡媒体进JY,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共建共育,激励人心士气,更进一步的讲,活动的本质就是制造新的反馈,从单位之外寻找新的反馈路径,让人们发现到自己的努力成长是有更多人看见的。如果我们明白刻意练习的原理,就会理解反馈尤其是即时反馈的重要意义,就不会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我们建单位的家属微信群,经常通报人员表现,表扬先进,鼓励前行,也是一种反馈,本质道理都是一样的,而且家属群运行更方便更经常,功能更广泛,只要维护好运营好,效果肯定更好。
一项工作,一项制度,我们的理解认识不同,抓起来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不同,效果也会大不相同。上级为什么总是检查督促,也许只是提醒工作的强制性落实和制度的习惯性落地,而我们则更需要深刻地理解工作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原始考量,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更好的融合结合,更好的为我所用,这样,既不会成为日常的沉重负担,又能够达到最初想要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