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特别没有意思标题,相信看的人也不多。文里主要分析的是家暴男,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主要是家暴男占多数,而我私认为男女的家暴特征应该有区别,以后可以研究一下家暴女的特征,比如约翰尼德普的前妻那种,这里就先不讨论了。
一、家暴男的特征:
核心观点:时间就是检验渣男,最好的试金石
几类人要特别小心:
1 边缘性人格(爆发性人格),比如江歌案中的陈世峰,他们好的时候特别好,急的时候特别急,在两个极限中跨来跨去,面对这种人在紧急情况下要彻底认怂,别再刺激他然后慢慢的缓解他,让他逐渐平静就是对我们脱敏。
2 被动攻击人格(比较压抑,不敢当面),这种人他恨你但是还是给你笑脸,不想说话又怕待一起没话说,就使劲说话巴结你,表面没事其实内心已经积攒了很大的东西,哪天一不高兴就跟你翻脸,内心与表现很不一致。
3 自我中心,不懂得反思
其实人在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对方来调整自我。
我们一般讲人格的发展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本我,本我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第二个是自我,自我就是根据外部的情况审时度势,一些人在家里被宠溺,他就觉得这个事情我要做的话一定要做到,他才不管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人最高的心理层面是反思,什么叫反思呢?就是比如我们学习思维是正向的,从简单到复杂往深了走。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正好是反向的。
反思要借助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他必须有抽象思维的能力。第二个是他必须有一个内化的标准。就是他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接受的,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
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心理有问题的人的时候。我们就看这人什么表现。
他要是说个事情我也有点不对,但是他有点反应过当。他要是你和我都用的话,这个人就是比较正常。
他要是上来就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他整个过程全是我,你就知道这人没有反思。
小心这些特质
1容易情绪失控的男人,边缘性爆发性人格,很多家暴男也属于此人格特质的范畴。
· 喜欢吸引别人的关注和注意,恋爱时非常粘人。被分手时特别实施言语威胁和肢体伤害。
· 缺爱,喜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获得对方的关注和照顾。
· 跟这种人谈恋爱好像过山车,幸福感忽高忽低。他们总会让伴侣有一种 " 很紧张 "" 不知道怎么去爱他 "" 很挫败 " 之感。
· 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愤怒
· 哪怕是小事,也可以争执几小时(执着的争执小事)
· 想跟他们谈事情,总要先看看他心情好不好(情绪化)
· 对于他们来说,爱和恨永远是交织的。他们越爱就越狠。(不分爱恨)
2偏执型人格
偏执在字面上也有 " 认死理 " 的意思。但在心理学的概念上,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是更加顽固的,偏执型人格则是我们通俗意义中的 " 黑暗人格 "。
他们的行为表现有:
· 永远对人抱有怀疑。有些人甚至认为别人都想害他(疑心病,被害妄想)
· 非常喜欢说教,总是对人对事抱有成见(苛责世界,分别心重)
· 喜欢严格控制和管理身边的人(控制欲强)
· 很敏感,有心计,腹黑。并且坚信其他人也一定跟自己一样腹黑。(心态黑暗)
· 很记仇。有报复情节。(记仇、报复)
· 分手之后会推卸责任。如果被甩就会不顾一切的打倒对方。(不负责任)
3自我中心人格自恋型人格
自我中心也就是自恋型人格,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好面子、自尊心强,自尊心比生命重要,大男人主义,自视甚高,经常抬高自己,打压别人,喜欢控制朋友或者伴侣,对忠诚度要求过高,敏感,多疑,要面子,占有欲强,更不信任女人。
当一个男人把面子看成比生命还重要时,他身边的人一定是如履薄冰的。可能简单言语,就可以击破这个男人的防线,让他把你当做敌人实施攻击行为。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共情能力很差,不懂得调整自我,反思问题,往往也就冷血无情。
4控制型人格,权力控制人格
与这类人在一起,处处被控制,被监视,感觉有一种无形的网笼罩着自己,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切身的感受着压力与束缚,难过与无奈,不能呼吸,不能自在,以一种控制型的方式,来逼迫另一方,消耗着对方的能量。
实际上控制型人格内在极度内在没有自爱的能力,缺乏安全感,缺少关注和爱,总是害怕失去对方,总是怀疑伴侣出轨,需要反复证明,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5有成瘾性恶习的男人,成瘾性恶习包括吸毒、赌博、盗窃、出轨、打人、酗酒。
成瘾性恶习一定程度上会让一个人性格改变,情绪失控,人格扭曲。家庭暴力中超过 25% 来自于人格扭曲,而成瘾性恶癖几乎都会导致一个人的人格扭曲,这让家暴的发生率高得惊人。
成瘾性从家族系统排列角度,是与父亲原生家庭联结断裂,可能生长环境影响,因此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才会对伴侣极度控制和怀疑。
6道德无底线的男人
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如果一个人为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缺乏道德是非观,宣称暴力压制一切,且以此为荣,这样的有可能视亲人如粪土,完全的冷血无情,伤害家人就成了家常便饭,家暴简直就是他发泄情绪的利器。
7不尊重女性
不信任、不尊重女性,认为男尊女卑,将妻子视为自己的财产的一部分,物化女性,甚至结婚只是为了生小孩,把女性当作生育工具,不允许伴侣比自己优秀,与家族中的女性关系恶劣,经常对女性持负面评判态度,进行辱骂。
8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的男人
躁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更年期精神病,这些都可能带来家暴的影响。精神疾病是可以通过医学认定的,在平时的生活里也很容易分辨出来。
二、冲突中识别谁是隐形家暴男
在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节目中,心理专家格桑 · 仁泽分析,在亲密关系的冲突中,一般隐形家暴有这样的特点:
1.识别隐形家暴者体验:" 惊 ":在冲突发生的瞬间施暴者眼神瞬间变得冷飕飕,冷酷的眼神让当事人瞬间感受到惊吓。
2.识别隐形家暴者体验:" 碎 ":暴力倾向的人以撕碎或者摔碎东西发泄情绪,且全身紧张双手发抖。
施暴者一定会找某一样东西碎掉,此时施暴者的身体一定是紧张的,我们观察三个地方:一个是肩膀绷着,一个是脖子,第三个是手,手会抖。
这个时候他的左脑完全停止,右脑情绪化,往往他的左手抖得很厉害,他一定是使用右手扔东西。一般情绪化的人顺着砸,一般只摔单一的,摔了拿起来又摔,大部分只搞一个,目标集中,火力集中。
3.识别隐形家暴者体验:缠!暴力倾向的人因为怕失去权力和控制而强迫性反复确认,当事人有一种被蛇缠身的感觉。
控制,占有欲,思维的偏执。他的认知是个死胡同,他预设一个概念,并且用这个概念去无理地套任何东西,他认为所有不符合自己这套理论的,都不对,他体会到自己的白纸已经被玷污的感觉,所以会拿橡皮擦使劲擦污点,所以会重复自己的验证,重复重复的考量,重复重复的表白,重复重复的强迫让你承认。
这个人有个极度的 " 怕 ",怕控制欲没有了,占有的空间没有了,所以施暴者会重复反复纠缠,所以你说你错了,我揍你,你说你没错,我也揍你。
三、家暴行为存在固定周期
家暴行为是习惯的、有记忆的,这种解决冲突的方法能给施暴者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或者说,施暴者在生活中只学会了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以自我为中心解决冲突。
家庭暴力存在固定的周期:压力积聚期→暴力发生期→甜蜜温柔期。这个周期会循环往复的发生。
施暴者面对内心压抑的情感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和途径,这种压力逐渐形成强大的破坏性力量,而受害者也总是紧绷着神经时刻提防着暴风雨的来临,这种冲突强烈的张力在双方的关系中一触即发,当压力积聚到某一个临界点时,施暴者就会无法克制而采取暴力行动,因为这是他们唯一学会的减除压力的方法。
在内心的紧张感随着暴力行为而 " 缓解 " 之后,施暴者面对最亲密的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内疚、后悔的情绪,于是双方进入蜜月期,施暴者会用言语和行动来忏悔、请求原谅。
而这样的行为同时也是违背了施暴者特有的个性特点,因此在甜蜜温柔的背后实则是储备了更强烈的压抑,也就为下一次的暴力周期做足了准备。
家庭暴力并不是一时冲动的行为,而是变为一种常态,并且会随着时间愈演愈烈。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手段,家庭暴力通常不会自行停止。
四、暴力关系双方都是受害者
施暴者(男女皆有)往往具有一些偏激的性格特点:
好猜疑、冲动、凡事持否定的态度、苛求;
攻击性强并且有暴力的倾向;
缺乏自我控制;对伴侣和婚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担心对方比自己更有能力,视对方如同自己的财产;
如果对方无视自己的要求,就会产生敌对、攻击及残暴的情绪和行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TA 也是双方暴力关系的受害者,本身也承载着身心的痛苦,施暴是 TA 释放压力和痛苦唯一可选择的途径。此外,TA 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模式,和其从小的家庭环境分不开。多数的施暴者的父母也都有暴力关系的行为模式。而处于这种家庭关系中成长的孩童对此是不自知的,TA 很容易会在成年阶段重复父母的模式。
另外,社会普通认为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都是懦弱的,不敢直面暴力的行为,不敢反抗,甚至认为这些受害者天生就有受虐的倾向。
但更为实际的原因在于:
受害者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照顾,缺乏独立面对社会的勇气,认为离婚是一种耻辱,缺乏外在的支持和资源,缺乏支配能力和信心,无法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改善婚姻,或对自己的婚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希望,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
对这些受害者来说,TA 们体验着失控、无助、害怕、愤怒、内疚、窘迫、心智受损的感受,也会认为离开会经历更大的风险,所以在最终的抉择方面是漫长而且痛苦的。
五、家暴受害者的应对方式
1. 制订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安全计划:
① 增强安全性:不要呆在家里较危险的地方(如厨房);不要在没有出口的房间争吵;靠近离门近的地方以便逃脱;把施暴者会使用的器具藏起来;将孩子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或提示孩子离开家。
② 离家一段时间:把需要带些什么,如何可以安全搬出,以及搬往何处提前想好备好。如果被迫立刻离开家,随时可取用。
③ 当暴力发生的时候,不要试图和施暴者讲道理(对方处于不理智的状态);不要生气或侮辱施暴者(这会越发的激怒对方);保护自己,尤其是头部和肚子;打电话求救或尖叫,尽力离开不安全的环境。
2. 寻求适当的帮助:
① 不要将暴力事件保密,把它说出来,向邻居或朋友求助。想想可以给谁打电话,记住这些人的电话号码,如果安全的话,将他们的号码存入电话中。约定邻居如果听到你家中传出打斗声,可以报警。
② 获得医疗帮助,治疗伤害的身体,留下暴力的证据。
③ 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
④ 家庭暴力对双方都会造成心理上的极大伤害,需要适当的法律和心理干预才可以调解和中止。可分开进行单独的治疗与调适。
3.和伴侣一起学习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法。
家庭系统排列透过角色扮演及互动,探讨人们所面临之心灵困境。家排创始人海宁格发现每一家庭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此动力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
在家庭或组织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杀、伤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抵触这股力量所导致,而使整个家庭或组织的 " 爱的序位 " ( Orders of Love ) 受到干扰,有的时候这些事件还会重复发生,延续到下一代。
家庭系统排列法是透过角色扮演及互动,探讨人们所面临之心灵困境,透过学习这个方法及其哲理,让人们更有力量地调整人际互动,更清楚地规划个人生涯。在人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先人的一些仇恨、怨愤和伤悲。成长过程影响而表现出的偏差,更凭确认出这些偏差代表的意思,因而使有关的人明白背后的原因,并且使系统重新整合的方法。
(约等于课题分离,又被称为家庭整合、组织整合)
还有就是我很反对中国特色劝和不劝分,特别是报警后,到了jc局,jc叔叔往往都是让写个保证书,劝两句就让两人回家了,即使肉眼可见的是多次家暴+严重伤害,都没能当成伤害来看待,总觉得是家务事,包括一些邻居和家人,还会谴责受害者,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
对于这些情况我只想说,疼痛和伤害都只有受害者能体会,其他人如果是无关紧要且事不关己还要道德绑架,那这些人首先不值得受害者信任,请尽快远离,怼回去也是棒棒的,陈旧的观念该改变了,没有任何形式的伤害是应该忍受的,暴力就是暴力,披着任何情感外衣还是暴力,那些为了孩子留下来的最终都伤害了孩子,因为孩子会有样学样,不是成为施暴者就是受害者。
说到这里,心理上的家暴也是不可取的,比如冷战、道德绑架、要挟等,比如婆婆重男轻女,非要儿媳妇生儿子,生不出来就让儿子跟媳妇离婚;父母重视二孩忽略大孩,大孩处处被差别对待;继母辱骂儿童,亲生父亲还帮着骂;甚至我还听说过遗弃儿女/老人,送回来还坚决不认的。
然而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人类有人性,知道反思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