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这首诗是苏东坡在被贬到海南时即兴所作。诗名很长,叫《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这么长的诗题,实乃我生平仅见。可知苏东坡在尝到这道玉糁羹时畅快高兴的心情了。
话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的儋州。当地官员张中也对苏大学士是仰慕已久,所以刚到此地,苏东坡的吃住条件还是不错的,颇受礼遇。谁知道好景不长,有一个访查岭南的官员叫董必得的知道苏东坡在这的日子的还颇为滋润后,就派人把他赶出了原来居住的院子,而张中也也因此丢了官。
后来,苏东坡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自个儿建了五间茅草屋,还取了个名字叫“桄榔庵”。桄榔就是当地常见的一种棕榈树,估计他那茅草屋的大部分木材取用的就是这类树木。从此,苏东坡只能过起苦中作乐的日子。
当时大米稀缺,常常有一顿没一顿的,苏东坡还作了一首诗,“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当地主食基本以山薯为主,苏东坡一家也入乡随俗,吃山薯,跟着苏东坡到海南的是他的三儿子苏过。苏过孝顺啊,见老父亲吃不饱睡不好,绞尽脑汁的给他弄好吃的。
有一次,苏过把山薯捣碎,再弄了些大米来一起煮了给父亲吃,苏东坡吃的很高兴,加上儿子的如此孝心,可不瞬间就觉得这道山薯粥堪比天上才有的珍馐,人间绝无此味么?遂把这道粥命名为玉糁羹。自此以后一道海南贫苦人家常见的山薯粥,因为苏大学士,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以至能流传千古,至今香味袅绕。现在也成为海南的一道名菜,叫东坡玉糁。
这里提到的山薯,其实就是现在的山药,山药,原名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载:唐朝时,因皇帝代宗名“豫”,为避讳将薯蓣改名薯药。宋朝时,又因宋朝英宗皇帝名“曙”,再次改名为山药。
现代人的玉糁羹做法当然没那么朴素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创新。比如在上海的做法是:选用山药、玉米,拍碎,豆腐切小粒,鲜虾切段,先把山药玉米和虾仁加入高汤一起熬煮,最后要起锅时再加入豆腐,放入适量的淀粉和鸡蛋清。出锅时还撒点葱花,交上麻油。可以说,比起一千年前苏轼的那道玉糁羹,这简直是五星级豪华大餐,质的飞跃。
不过在《山家清供》中,林洪认为这道玉糁羹用的应该是芦菔和碎米做的。芦菔,也就是萝卜,做法也一样,不过是把萝卜捣烂,用水煮,最后加一些碎米煮熟既可,不用加任何调料,看似寻常,甚至简陋,但在苏东坡的眼里已经是人间至味了。
其实,无论是山药还是萝卜,对于这道美食,我们不需要进行多么严谨的考证,大可像苏东坡一样随心所欲,顺手拈来,无论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只要自己吃的畅快开怀,可不就是天上的珍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