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再次强调“严格控制对基层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为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指明方向。中央政策直指形式主义沉疴,其核心在于重构基层治理生态,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回归“泥土气”的服务本位。这一改革既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键落子。
破形式主义桎梏,切实开展基层减负。当前,基层干部深陷“督查考核依赖症”,部分地方将“减负”异化为“转嫁负担”。例如,上级部门在起草文件时要求基层“代笔初稿”,监督检查后要求基层“汇总情况”,甚至调研报告也由基层“代想、代找、代写”。此类“层层甩锅”现象导致基层耗费大量精力应付材料,服务群众的时间被严重挤压。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考核体系的“唯痕迹论”。一些地方将台账厚度、展板数量作为评价标准,催生了“填表干部”“迎检专员”等怪象。当“留痕”取代“留心”,干部与群众的情感纽带必然松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基层减负、破除形式主义及负担转嫁问题。
立服务群众之本,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减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将干部精力导向服务一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才能找准治理痛点。例如,浙江推行“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要求干部每月至少20天驻村,将考核权重向矛盾调解率、群众满意度倾斜,使民生问题解决效率大幅提升。科学的用人导向是减负增效的“指挥棒”。山东某市将“群众口碑”纳入干部晋升核心指标,对在乡村振兴、矛盾化解中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对“只唯上、不唯实”者一票否决。倒逼干部从“围着领导转”转向“围着群众转”,干群关系显著改善。技术赋能亦可为减负提供支撑。江苏推广“数字督查”平台,将多头督查整合为“一键督办”,材料报送大幅压缩。
夯制度创新之基,构建减负长效机制。根治形式主义需打出制度“组合拳”。要明确督查检查“正面清单”,严禁未经审批的交叉考核、重复调研。要考核导向重实绩,推行“群众打分+实地核验”双轨制,将“解决了多少问题”取代“整理了多少材料”。要容错激励促担当,建立“非必要不追责”机制,鼓励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试错创新。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干部是打通这“一公里”的关键力量。中央严控督查检查的部署,既是松绑减负的及时雨,更是治理现代化的冲锋号。唯有以制度创新破除形式主义枷锁,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当好群众“贴心人”,在广袤乡村书写“俯身接地气,躬行赢民心”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