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入世去感受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边界,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在舒适圈的范围内,我们游刃有余,但当我们踏出舒适圈,我们惊慌失措,我们生气愤怒,我们变的陌生,我们的心无处安放。
而悉达多在经过入世再出世,经过不断的探索,他找到了“我心安在”的地方。
听完《悉达多》的故事,总是有太多感触急于抒发,最喜欢他沉沦后的醒悟,这是最接近我们生活,也是最可能被借鉴的过程。
悉达多的故事
悉达多生活在一个婆罗门的家庭,他的父亲给他做的规划,就是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婆罗门。
但是悉达多在接受了大部分的婆罗门的智慧和精髓以后,还是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宁,他想出家,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寻找内心真正的安宁。
他出家做了一名苦修的沙门。
在悉达多面前只有一个目标,唯一的一个目标:进入空境,让渴望、追求、梦想、欢乐和痛苦统统成为空。
他按照沙门的修行方式——对自我的破除,修行禅定。但是他还是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宁。
他不断的探寻和学习,后来他孤身上路的时候,他觉得非常疑惑、彷徨,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他决定继续寻找。
悉达多刚入世时,拥有的只有“我能思考。我能等待。我能断食。”,而且认为尘世中的人是“儿童心智的人”。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奔走,为了情爱仇恨而高兴愤怒。他觉得这个世上的人大多数都是儿童心智的人。
你看,他多么自大呀。
他觉得自己多么开悟和了不起呀。
但是,当他适应了尘世,学会了挣钱,学会了情爱,掌握了尘世中各种勾心斗角,也拥有了“儿童心智”。俗世俘获了他,情欲、贪婪、惰性,以及悉达多之前最瞧不上的贪欲,都侵袭了他的心智。他忘记了,他入世是为了寻找“真正的自己”,他遗失了方向。悉达多真正失去的是他的思考、等待和断食的权杖。
你看,他也成为了他瞧不起的人。
突然有一天,他爆发了,你想起了自己的目标,想起了自己入世的原因,他离开了。
经过一次“大死一番”,他顿悟了。
悉达多找到了那个渡他到彼岸的摆渡人婆薮提婆,并提出要向摆渡人学习“智慧”。“你是要学习的,”婆薮提婆说,“但不是向我学。是这条河教会了我倾听,你也要向它去学。它懂得一切,这条河,你可以向它学到一切。”
悉达多在经过日复一日的向河流学习,他学会了“时间不存在的秘密”。
当他再次遇到他尘世里的爱人伽摩罗时,是伽摩罗在朝圣路上被蛇咬了后。悉达多救起了她,也认出了那个跟他长的相似的孩子,他的儿子。伽摩罗在睁眼时也是第一眼就认出了悉达多,尽管悉达多已经老了,但是他的面庞又有了最初见面时那干净的模样。
伽摩罗最终没有活过来。留下了他们的11岁的儿子和悉达多。
对于一个跟他只有血缘关系而没有相处过的儿子,悉达多妄想掌控他儿子的命运,不想他的儿子重蹈覆辙。
他的儿子爆发了,这个孩子对着悉达多发泄了郁积于心的愤怒和怨恨,然后,消失了。
悉达多赶紧寻找,一路到找到小镇上,他希望能碰到他的儿子。但是当他走到伽摩罗的园子门口时,他久久的伫立在这,这里是他和伽摩罗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他认识到他是爱这个孩子的,他认识到自己追逐的行动是多么的愚蠢,认识到他不能永远保护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他放下了。
悉达多每天都在渡人,每天都在向这条河流学习,倾听河流的声音,他逐渐理解和接受儿童心智的人,感受到了他们的生命力和活力。
有一种智慧正在悉达多的内心慢慢成熟。
随着时间的漂流,悉达多已经慢慢变老,他会回忆起自己离家后孤单的父亲,思念离家未归的孩子,他听到河水对他的嘲笑。婆薮提婆说:“你听到了他的笑声,但你还没有听到一切。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吧,你会听到更多的东西。”
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倾听这条河,倾听着由上千种声音合成的歌声时,当他既听不到苦恼,也听不到嘲笑时,当他的灵魂,不再束缚于任何一个声音时,跟随他的自我进入声音时,他倾听的是所有的一切,是全体,是统一,那么这一由上千种声音构成的伟大曲调已经凝聚成了一个唯一的字,那就是“唵”:圆满。
在这一时刻,悉达多终止了与命运的搏斗,也终止了痛苦。
悉达多此刻的内心是开放的,没有痛苦,没有目标,内心充满了爱。
悉达多认为,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去爱这个世界,不去藐视它,不去憎恨世界和自己,能够怀着爱、赞叹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众生。
悉达多处在了圆满的状态,不在上下求索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只有爱。
自己的感受
悉达多的前半生不断的向外寻寻觅觅,却发现外在的目标并不能让自己内心安宁。他在摆渡人的提醒下一次又一次地向内探索,不断感悟内心,最终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开放。
从而想到自己在尘世中沉沦,想到自己不断地探寻自己的人生,不知前路是何方,亦不知,人生的终点在哪里。
我们不断的借鉴学习不同的人生,但是没有谁能够看到另一个人在他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也没有谁能在另一人的道路上找到自己,最终还是要自己证道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