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编程可能没有捷径,但一定是有弯路的,按危害程度,依次为:
不上机。
死磕“经典”。
玩鄙视链。
“不上机”这个毛病我都不想多说了。不管你是看书还是看视频,正确的姿势都是左边翻开教科书,右边就同时打开电脑——把代码敲进去,把程序跑起来啊!在书上画叉叉圈圈有个毛用!?
我觉得特别到位的一句话:编程本质上是门手艺。三天不练手生,手艺是练出来的。你当然要看书,但绝对不是只看书就够了。
自己上机过个手,首先能发现问题,别以为书上代码写得明明白白,视频里人家演示得清清楚楚,你照着做就没问题了——试过之后你才知道里面有多少坑,而填了这些坑,就是你长了功力的地方。
其次,还能加深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这话不适合编程,你得把代码整出来撸,调试、设断点、调堆栈,不断的改不断的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折腾,才能领悟出代码的真义。
挺有意思的是:很多不喜欢上机的同学,就喜欢死磕“经典”(那种既不上机又不看书的同学我们就不用说他们了)。这里的“经典”是加了引号的,因为我认为真正的经典应该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
当然,这种书很少。大部头的书厚重权威,但看不懂,怎么办?我的建议是那就先看“小部头”的,碎片化的都行。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是什么? 我一直想去回答:没什么危害。但想想算了,一些闲书而已,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也不去讨人嫌了。但专业书籍,看着有的同学“钻牛角尖”,还是有点可惜的。
想起我那时候读书:
我来到图书馆,因为这里的书够多。比如数据结构,这本书我看不懂, 我就再找一本,还看不懂,我就再找一本……总有一本书,能用我懂的语言,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本不行就两本,两本不行就三本……空荡荡的图书馆里,我有一种进入了金庸武侠世界,博采众长,修炼高深武学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断的刺激着我的肾上腺素分泌,那种日夜不止的亢奋,直到今日,我都再也没有能体验到过。
关于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程杰的《大话设计模式》,里面用“雕版/活字”印刷术做例子,唉呀!困惑了好久好久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真的是神清气爽。但我看直到今天,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都不高,一说设计模式就是要“四人帮”的那本经典、原著、英文版……看不懂,那就是你蠢你笨不会读书回头再看一篇!其实啊,后来才发现,说这话的人,他自己除了能拽几个名词以外,对设计模式的理解也是云里雾里的——所以他们才什么“经典”啊“膜拜”啊,其实不就是不明觉厉么?
关于“碎片化阅读”,我最想举的例子是
@金旭亮
老师的《金旭亮 一个IT人的十年》,我甚至可以说,就这么一篇回忆随记,再一次重塑了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时至今日,重温此文,仍然止不住的热泪盈眶。我写《折腾》 - 知乎专栏,我做一起帮,难说根子就在这里。同样的,我也有技术上的收获:
一个人如果没写过一万行以上的程序,他看软件工程书就同看政治书差不多,每句都对,呵呵,就不知道为什么对 。
就这么一句就够了,这讲的就是技术的真谛。
你看,又回到“多练”“多实践”这条路子上去了。
说第三点吧,玩鄙视链。
哎哟,我真是转到IT行业里来了,才知道还有“鄙视链”这么个东西!人家说“文人相轻”,看来理工男也不甘人后啊,哈哈。
但我真得说一说,这东西真的只能“玩”:玩一玩可以,乐呵一下当个笑话听听说说都可以,认真你就输了。
不管是语言也好,算法也罢,前端后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术业有专攻”而已。而一味的“抠”底层,想学什么“别人学不会”的语言,说明你根本就还没入门。没入门不要紧,要命的是你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
“抠”底层,说明你还没懂“封装”,你没有理解“封装”的精髓,你辜负了这几十年来前辈们的一片苦心,你这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啊!(呵呵,稍有夸张,但矫枉必须过正嘛)做汽车是要了解发动机,但做汽车的人用不着自己去造发动机啊……那做发动机还需要钢材,炼钢还需要采矿,采矿还需要勘探,勘探还需要……你要“底层”到什么时候?
想学,或者想写“别人看不懂”的代码——这,这,本来想说这得多幼稚的,但很多初学者,尤其是“有追求”的初学者,很容易掉这个坑里。代码是写给人看的,要“通俗易懂”才是好才是美。把代码写得让人看不懂,是在犯“孔乙己”一样的错误,这和知乎上的文青吹捧推荐所谓“小众”的书籍一样可爱。写上一年的代码,你就会知道,把代码写得让别人看得懂,才是最难的!
我总觉得,这些误区,都源自于心智的不成熟。学习编程,想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炫技”“耍酷”;不肯日复一日的在平凡的学习工作中锤炼自己的技艺,而总是想找一个秘籍大法终南捷径。
不想走弯路,往往才会总是走弯路。
如果你对java技术很感兴趣,可以简信给我 加入我的java学习群来交流学习,里面都是同行,有资源共享。
不要再用"没有时间“来掩饰自己思想上的懒惰!趁年轻,使劲拼,给未来的自己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