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沈从文,也许很多人还比较陌生,但他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读他的文字,有种能够让人内心平静的感觉,似乎能带我回到那段悠长却又不见踪影的过去时光,体会一把祖辈们所在的年代和那悠远的岁月。我喜欢他写的文章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纯粹的自然和纯粹的人性。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为接近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家评委——汉学家马悦然曾经透露,沈从文原本应该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只可惜他在颁奖之前去世了,因为按照传统惯例,诺贝尔奖只能颁发给在世的人。马悦然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诺贝尔奖的保密原则,但是他说自己愿意为了沈从文打破这个规则。而沈从文的这次错过让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上整整等待了20多年,直到2012年莫言作为中国籍的作家获得了这枚意义非凡的奖章。
《边城》主要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境一个叫“茶峒”的地方,渡船家孙女”翠翠“和船长家两兄弟的感情纠葛,最终阴差阳错而导致的悲剧。也许正是沈从文认为人性最美的地方在于它与动物性的相似,他笔下的“翠翠”是那样一个灵动而又纯粹的少女。和一般爱情小说不同的是,《边城》里有很多对当地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的描述,而这些描述在小说中有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算是小说的第二个行文脉络。有人说小说里的悲剧也许用四个字就解决了,那就是“有话直说”。但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符合当时的情境和湘西人骨子里的执拗,也正是因为这种纯粹而婉转的感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之情,翠翠朦胧而又执着的爱情,两兄弟惺惺相惜的手足之情,才造就了这样一个温和,清澈而又有少许悲凉的故事。也许是沈从文笔下所描述的《边城》与我的出生地离得太近了,让我对他所描述的故事有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感受,也让我很是怀念只有在小时候才能感受到的故乡的那种温婉如玉的情愫,有一种那山,那人,那狗的朴实感。清新的自然风景与独特的风土人情,善良的人们生活在这里,感受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在自传里,沈从文曾经透露过写作《边城》的初衷,“我并不是想带领读者们去桃花源旅行,而是想借一个小城中几个凡夫俗子身上发生的故事和他们平常的喜怒哀乐,为‘爱’字作一次诠释”。我想也许正是沈从文在他生活的那个乱世见到了太多的战争和叛乱,才更加细心的呵护着这个在乱世中安宁而美好,远离尘世的“茶峒”。也许,这就是他的一方精神净土,在这里,他能够获得一种救赎感。
沈从文曾对《边城》有这样的评价,“一切都充满了善,充满了希望,然而正因为不凑巧,善良与单纯的希望难免产生悲剧”。有人说《边城》最深层的寓意就在于它所体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理念。它所表现出的蒙昧与集体无意识也许才是宇宙间人类最真实、最本源的生存状态。对“天”的深刻认识与守护,正是沈从文小说中最有魅力、最深刻的地方。“天”就是所有幸福的来源,也是所有悲剧的来源,而且,“天”有力量安排人事,干预人间,却并不在乎人们的意愿。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些许宿命论的意味,但我更多看出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万事自有因果,只要尽力了 ,那结果还那么重要吗?来到这世上,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个点上的经历之间看似毫无瓜葛,但却在冥冥之中联系在一起,串成一条线,由因变成果。我喜欢里面透露出的那种大气辽阔的感觉和万物生而平等的理念。
现虽世事安稳,但却很少有像“茶峒”这样的地方了。每天忙于奔波奋斗的我们,如果累了,那就暂且停下来,翻看一下《边城》吧,也许,在那里,你能远离嘈杂,获得片刻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