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信息和媒体高度发达,人们被各种帖子、视频和网络作品包围,加之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听说了太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客观上逐渐推高了我们的欣赏和鉴赏水平,以及对成功的定义。
但是,我们读再多优秀文学作品,也不能改变自己蹩脚的写作能力;看再多青春偶像剧,也不能改变自己及格线上的颜值担当;听再多励志故事,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平凡;灌再多人生鸡汤,还依然要像虫子一样卑微地生活,该痛的还会痛,该吃的苦一点也不会少。
这种巨大的割裂感,让我们的精神和肉体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无所不能,一个普普通通。
这种割裂感,在仅仅作为观众的时候,不会有任何不适,往往还会感到自得和欣喜。但是,当你撸起袖子,准备自己下场干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尴尬。
试想一下,前一刻你还在洋洋自得地品读唐诗三百首,点评古往今来的各路诗人,下一刻你拿起笔来,准备自己写首诗的时候,却发现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或者只能写出“万里无云天气好”这样蹩脚的句子,是不是感觉很悲催?
再试想一下,前一刻你还在网上和水军一起大喷马老板、任老板、刘老板和雷老板,如数家珍般点评他们的成长经历、成功手段和人生得失,下一刻就看到自己的股票大跌,一个月工资又没了,心里那种滴血甚至会怀疑人生。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割裂感。做个类比,以前,我们衡量远近用直线距离,现在交通手段日新月异,衡量远近还得考虑是否通地铁、高铁和航班。比如,北京到天津直线距离113公里,但高铁只要30分钟。而铁路两边的村子,直线距离也许只有两公里,但赶到对面却要超过30分钟。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在高度发达的信息世界里,我们追逐的都是最成功的人、最漂亮的姑娘、最优秀的作品、最感人的故事、最幸福的生活,而且这些形象、故事、数据,都是批量化、体系化、波浪式地向我们推送,我们自己也甘之若饴。长此以往,内心的标准和阈值就会越来越高。这个很好理解,看惯了屏幕上的美女,在现实生活中就很难再发现美女。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这种“完美标准”和“极限高度”固化在我们思想深处之后,它就成为了我们的三观。我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世界就是由这些成功人士、成功品牌、高颜值明星组成的。
这种潜在的标准,会投影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用明星的颜值去要求爱人,用首富的标准去要求父母,用电视里的神童去要求自家孩子,并且还会用所有唯美的顶端标准去要求自己。伤害至此产生,因为不光别人会哀叹,“臣妾做不到”,你自己更是做不到。
这种巨大的割裂感,必须有东西去填补,否则人就会生活在永无止境的痛苦之中。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这个鸿沟的存在,不知不觉被吞噬掉很多珍贵的东西。就像“刻意练习”提出的3个学习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我称之为绝望区)。人如果处在“绝望区”,那就意味着现实能力和学习目标差距过大,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学习很快就会耗尽斗志,绝望而放弃。正因为你处于割裂感之中,你可能就会选择当一条咸鱼。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降低标准、认清现实么?没有那么简单。标准和对照物的产生,是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这个控制不了。我们不能逃避和游离于网络世界之外,所以这个标准客观存在,没有办法降低。能做的,只能是恰当处理“标准”和“现实”的关系。
一是要正视差距。我们,以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与网络中的精英群体存在巨大差距,即使网络中的名人,也不可能每个方面都突出。比如,马老板即使是大富翁,却也不能去和明星比颜值。何况我们,更不能拿自己和身边的人去与那些“超人”做对比。
二是要降低期望。特别是要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人应该有大志,但这种大志,不是为追求在每个方面都数一数二。要在绝大多数领域降低期望,多看看底层世界和真实世界。
三是要分解目标。对自己的核心理想,可以坚持最高标准,但是却要分解目标,要制定阶段性可以达到的目标,设计有较大概率可以实现的路径。要明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让自己陷入眼高手低的尴尬,更不要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而丧失信心、轻易放弃。
四是要努力奋斗。弥补差距的,只能是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距离目标近一点点,每天进步多一点,就离目标更近一点。
现代人很幸福,因为有网络;现代人也很不幸,因为网络中得到多少快乐,现实中就会倒映出多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