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傅 言
1
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为完成目标制定的计划。可是真到了执行计划的时候,一想到每天要做某些事情,就会感到痛苦。
目标是考过公务员考试,制定了详尽的复习计划,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复习,可是没复习多久,一想到每天晚上七点到十点都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就会感到痛苦。
目标是瘦到100斤,制定了科学的健身计划,剩下的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可是健身没多久,一想到每天都要花一小时运动到气喘吁吁还不能吃火锅、烧烤、面包,就会感到痛苦。
目标是出一本书,制定了系统的写作计划,剩下的就是每天笔耕不辍,可是写作没多久,一想到每天都要花时间绞尽脑汁写一篇千字文,就会感到痛苦。
目标是副业赚钱,制定了落地的副业计划,剩下的就是每天花时间经营,可是干了没多久,一想到每天下班后还要再做一份工而不能看电视玩手机搞社交,就会感到痛苦。
当然也有很多事情,想到每天要做,我们内心不会痛苦。一想到每天要吃饭,我们不会痛苦。一想到每天都要刷牙,我们不会痛苦。一想到每天都要睡觉,我们不会痛苦。说明我们是有能力每天做事却不感到痛苦的。
2
一想到每天做某事就感到痛苦,痛苦到底来自哪呢?从描述直观判断,要不来自于某事,要不来自每天做。换言之,一方面是事情本身让人痛苦,一方面是每天说服自己去做事让人痛苦。
事情本身让人痛苦是因为突破舒适区。做事的过程就好像有一小股势力不停在你的能力边界上骚扰,让你不厌其扰,却不能不加强戒备,这个不间断的费力过程让你不舒服。比如说复习,总会碰到不会的题,要动脑子去思考;比如说运动,浑身肌肉颤抖,上气不接下气,呼吸都很费力;比如说写作,对着白纸枯坐几个小时,凝滞的思路比堵塞的下水道还要难疏通;比如说赚钱,忙了一天精疲力竭头昏脑涨,还得去操心怎么能搞好副业。
这些事情都是你以前没有做成过,做事过程中需要不断体验能力的突破与重建,体验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与枯竭,体验层出不穷的不会与不行。做事的过程必然让人痛苦。
说服过程让人痛苦是因为动力小于抗力。其实有些事情做完之后,我们会觉得不过如此,没什么难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可是下次要说服自己去做事时,依然会感到痛苦,仿佛完全忘记了完成的愉悦。动力来自于欲望,你对目标有多渴望,你就有多强的动力。抗力来自于预期落空,当你采取行动之后会产生期待,如果现实反馈与预期不符,就会对继续采取行动产生抗拒。
3
一想到做某事就会感到痛苦,事情多半会被我们放弃。如果认为每天坚持做这件事对实现目标是必要的,我们就要想办法减轻每天做此事的痛苦。根据痛苦的来源,我们能够对症下药。
减轻事情本身的痛苦,就是要减少个人能力和事情难度之间的逆差。事情是固定的,要降低难度就只有拆分困难。假设事情总难度是10,个人能力是1,拆分为10个难度为1的事情要比拆分为5个难度为2的事情更轻松。另一方面是提升能力,通过刻意学习和练习,是能力从1向着10不断进化,我们能承受的事情难度也随之从1向着10不断提高。
我们可以发现将事情拆分固然是减小了事情的难度,但也拉长了战线。因而其实是将第一种痛苦(事情本身的痛苦)转移到了第二种痛苦(说服过程的痛苦)上。
减轻说服过程的痛苦,就是要增加动力、减小抗力。说服的艺术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服自己也同样要情、理、利三管齐下。
情是指完成事情带来的情感满足,所以我们需要捕捉并放大做事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事情完成之后产生的即时快乐,即便再微弱也要通过记录、口述、记忆将其保留下来,通过重复不断强化放大它。
理是指理论道路的逻辑认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复盘、迭代来获得道路正确的坚定信念。只有我们坚信一件事情,才有能力抵御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带来的情绪波动。而我们的坚定信念来自于由实践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和由思考分析产生的理性认识。我们越是去做,越是去总结,越能生长出信念。越是相信的事情,越用不着费力去说服。
利是外界的短期反馈,所以我们可以人为设置奖励机制来创造短期反馈。人的行动总是保守的,不会主动去付出超出必要范围的努力。这是人类进化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不见兔子不撒鹰是人的本性,可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总能提供短期反馈,所以需要人为创造短期反馈机制,给自己点甜头,让自己有盼头,以迎合保守行动的心理机制。短期反馈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在计划过程中设置阶段性的完成奖励,每次任务完成后对自己进行表扬。
最重要的一点是习惯痛苦、接受痛苦、拥抱痛苦。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进步的本质就是痛苦,做事的本质就是痛苦,既然还在活着、还想进步、还要做事,那就得接受痛苦的命运。看穿了痛苦的真相之后,也就没那么抗拒,没那么痛苦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