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小语种很酷吗?
一般国内大学生会大一大二学基础知识,语法,文学,但是都是以此门语言为基础,比如说德语,法语,或者西班牙语,*西班牙语根本不是小语种,只是国内人学的相对少而已*。当你与其他不是语言专业的学生沟通起来,开始可能人家觉得很酷,很exotic,但是慢慢发现办法深入。
就比如一块蛋糕,它没有蛋糕胚,你是没办法抹奶油的,另一方接收不了,你有那么多奶油,却又无处施展,所以我们的圈子似乎有一个无形的禁锢,我们似乎只能和同专业的,就是很同一门语言的人聊得比较来。
2.在非英语国家留学的中果仁儿
如果是在欧洲留学,很多外语词你已经下意识印在脑子里了,脱口而出才恍惚意识到,哦,对方可能不懂,再想几秒,附带一句中文解释,但有时这个解释生硬,你别扭,他也觉得没有默契和熟悉感,所以我们的圈子,可能只是留学生居多。
西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都是源于印欧语系,有的词猜猜也能知道意思,去葡萄牙讲西班牙语也能被理解,还有各个国家的风俗,俚语,美食,我发现至少我慢慢融入欧洲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对我的浸润,走过的城市,让别人看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中国人了,然而我骨子里的爱国心不变啊,哈哈哈。
言归正传,我刚去时候完全觉得天天吃法棍是虐待自己,冬天不喝热水也感觉委屈哭了,出国前最喜欢吃米饭,寿司,然后三年后,觉得米饭让我的胃很不舒服。
3.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似乎被落下了
在欧洲待几年,我发现早已经适应了那种慢节奏,我们去喝杯咖啡,喝个茶,聊聊天,慢慢对欧洲人吐槽着,慢慢发现自己已经被同化了,而且别人不指出来,你是意识不到哒。
而且国内这些年的变化,让我觉得异常欣喜和自豪,我可以只拿手机就出门了,钱包也不用带,银行卡也不用,外卖,网购这些体系,物流运输都比欧洲强太多,他们有些固步自封,可能还是以欧洲中心论为重心。
我们平时接触的信息面也比较单一,多半是那个国家的语言,可能有些有忧国忧民情怀的同学看新闻啊,我们读商学院不得不关注FINANCIAL TIME,BBC啊,关注时局动态,然而平时的生活真的被外文挤压得什么都不剩,没有心力去多关心政治,经济。
尤其是学艺术类的同学,我很希望我们日后回国也能是跨界人才,不要艺术类的同学只会艺术,我觉得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其他方面的基本知识我们还要了解的,我才意识到我们的慵懒,愚昧,和容易满足,我以为我的目标只要把语言说好,把科目过掉,可是我忘记一些语言教材已经无法与时俱进,我吸收得不足以形成流动的清水,让我的心灵永远被萦绕。
4.不要变成你讨厌的那种人
我听到三年好友说我变了。我觉得蛮惭愧,虽然一直努力积极向上,但还是在时间的狂流里慢慢忘记自己的上限,自己的努力远远还没有达到需要天赋的时候。
也许周围有很多,永远黏在一起,不交外国朋友的小情侣,总是不过科天天打游戏的学渣,一直买买买伸手要钱的富家子弟,但我希望,一个都不要是你,你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吗?那个三省吾身,高度自律的自己,那个怀着满腔抱负,只身远走他乡的你?还有在机场角落泣不成声的朋友和父母?
5.也许欧洲的慢节奏已经不适应国际时局的发展了,你不要也被同化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回头看看,我们才发现自己躺在舒适圈,已经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