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就读小学的九十年代,乡村地区并无幼儿园,小学入学也无正式的测试之类,只需交30元左右的报名费即可。一般孩子六岁或七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有些直接读一年级,有些先上一年学前班,也即现在意义的幼儿园,说是学前班,但课程内容与一年级一致,只是作业稍少一些。小学课程中,主干课程为语文与数学,当时小学还未开设英语课,其他如劳技课、音乐课和美术课,每到新入学时也会发放人教版的教材,但这类课程在乡间并无正式老师,等我到小学五年级市区读书时,才晓得音乐、美术课的乐趣,文娱节目也较乡村为多。
乡村教师中,多是年轻一辈老师。有初小毕业的年轻教师,因热爱教育未出外打工,留在村内教书,工资并不高,但较受家长和学员尊重,平日在休息日校外遇见时,也需尊称叫上一声老师,过去教师执掌知识传播源头,在九十年代乡村中,对学习而言,老师的权威比家长大,家长教育孩子往往以小孩是否听老师话为主。校方管理上有比较严苛的纪律制度。由于留守在家里的多是没读过书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爷爷奶奶辈,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居多,对于孙子女的教育,多采用自由放任态度,既不刻意过问成绩,也无特意指导作业。至于兴趣上和做人道理上的启蒙大概还是会有。族中长辈往往以过去传奇故事或祖先的片段事迹来吸引小孩的注意。
小孩们能及时完成作业,全靠老师的威吓。自觉的学生,走的前面的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在同学之中也会较受看中。若是多次不完成作业,则照例会遭遇体罚。体罚主要有三种,一种为罚站,这类以上课迟到为多。一种是用硬藤条打手心,打手心也是分个数、层级和轻重。另一种为打屁股,多以用坏的小木棍实施。体罚的范围很广,似乎男老师更爱用,女老师以言语指责为多,此外也要看老师的性格,如何情形下应当体罚,并无明确的规则。一般而言总以课堂回答问题正确度,课下作业完成度,课堂是否交头接耳的纪律项目为评判标准。由于可以说授课都放在课堂,课下作业也要求统一化质量标准,所以乡村中并无市场化的补习市场。学习好坏主要靠学生的天分和学习习惯、家长的期待和学生受老师喜爱的程度。
乡村中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教师所教学员过多,对于作业质量的检查,往往以是否完成为依据,对每次作业完成质量,无法做到每位同学都紧密跟进。遇到调皮一些或是天分稍差的学员,如果刚好对老师授课内容接受度不高,或是兴趣不大,则往往会逐步失去学习乐趣。教师对十名开外的学生会更少关注,久而久之,中后段学员便渐渐落下了。由于成绩相差不大,七八十分也还说得过去,一般家长对成绩也不太在意,可能觉得一时的落后并不说明什么,只要孩子更用心一些,总还可以赶上来。学习在此时不再是方法问题,而是学习劲头和用心程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