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要苹果,衣服要名牌。
是什么样的心理作祟让许多父母如此了?我想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从小的生活环境,即使现在自己的家庭不宽裕,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让人比下去,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更加宠溺,即使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罪。 在去学校的路上,频频都会看到许多孩子身后都会跟着一个背书包的家长。一个学生,如果连一个书包的重担都提不了,那他将来怎么承担生活呢?
北大才子刘媛媛的演讲:寒门出贵子,向人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事例,可“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也有事实证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挨穷挨怕的父母,因为不想自己的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继续穷下去,宁愿自己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要用功读书,其他事都不用理,可结果学业不成,还养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我们都知道贫穷家的孩子要走出原生家庭,勤奋读书,吃苦耐劳是他们的最好的出路,可如今父母的贯养,让他们不曾吃苦,也吃不了半点苦,就会变的好吃懒做,只图享乐,没有担当,不图感恩。即使长的牛高马大,也依然是伸手将军,依赖父母和他人的供养。这些穷人家的"富二代”只会使家庭越来越穷。
10年前我们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在教育上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家穷,你要努力学习,不要和人家比吃穿,要比成绩,要自强自立"。可如今家境不好的父母对孩子都有这样的补偿心理:"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这是对自己的自我安慰,却是对孩子在教育上的最大失误: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殊不知富人不会觉的让孩子吃苦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都是从苦中来的。
香港首富李嘉诚从小就家境清贫,在他14岁时父亲就去世,被迫离开学校,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路艰辛走来,终于成为商业巨霸。在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锴很小的时候,就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却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由于他们是在香港保罗男女小学上学,这里孩子都是满身名牌,大手大脚花钱,李泽钜和李泽锴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大家说的那样富有,总是给他们很少的零花钱,还常常鼓励他们勤工俭学,自己挣零花钱。所以以在兄弟俩很小时就开始做杂工,侍应生。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使他们懂得生活,一步步成长为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出色。
也许我们都不会成为李嘉诚,但作为父母正真的成长,是能够正视自己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原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坚强更有威信。再大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比不过父母心态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