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是我对奶奶的称呼。
我一直不懂她为什么要我们这么称呼她,乡间其他的孩子称呼奶奶是“阿娘”,满含亲昵,而阿婆只是我们对五十岁以上女性的通称。
我不喜欢阿婆,理由太多太多。
阿婆重男轻女,从不加掩饰。小时候但凡我与弟弟发生争执,阿婆总不分青红皂白痛骂我。6岁那年我对上学这件事发生了特殊的热情,阿妈为了让我早一年进学堂,费尽心力。阿婆对此深不以为然,她多次谴责阿妈的不懂事,竟把那么多的精力与财力浪费在“赔钱货”的身上。
阿婆重视宗法,“排外”立场坚定。她总是非常警惕我们对“外家”的热情。我们在她面前若提及舅舅阿姨外公外婆的好,也会招她白眼。甚至于她对自己的女儿与外孙也不愿表现出热情与喜爱。
阿婆争强好胜,从来不肯吃亏。她在村口开了一间小卖部,经营各类食品与生活用品,还负责给周边五六个村的村民分配柴油肥皂等一干计划内的用品。隔三差五地她会因为一些蝇头小利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小店硝烟弥漫,也因此招致儿孙们的不愉快。
阿婆爱管闲事,也会搬弄是非。她的小店是村里唯一的一家杂货铺,也是散布小道消息的温床。乡间的女人在农闲时节聚集在这里,家长里短闲聊,是她们最大的乐趣。阿婆也因此常常成为引发邻里不睦的源头。
阿婆言语刻薄,对我们要求严苛。物资贫乏的日子里,她小店里陈列的各色零食无疑对我这样贪吃的小孩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她从来不给我贪食的机会。有一次我偷偷拿了一粒花生糖,小手竟被她打得红肿。她和我阿爸说,再不好好教育,小心养出一个小偷来。我至今无法忘记宠爱我的阿爸眼底的伤,心里升腾的羞耻感成为抹不掉的阴影。
我真的不喜欢阿婆,理由林林总总。可是阿婆又一直是我内心最维护的长辈。她依赖我,我心疼她。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滋味,取决于他走过的路,经历过的时代,生活过的家庭。阿婆的人生滋味是苦,这是她不止一次对我倾诉的。9岁那年,弟弟病死在她的背上,她不懂害怕,只有深切的悲痛;11岁那年,她成了童养媳,开始了漫长的忍受公婆挑剔的日子;21岁,长子夭折,她一边默默忍受着巨大的悲痛,一边恐慌地等待着腹中双胞胎的降生;40多岁,丈夫脑卒辞世,她成了寡妇,留给她的是六个子女、年迈的公婆,还有公公吸食鸦片和丈夫看病留下的债务,难以想象那时的她有多无助与绝望?不久之后她把尚未成年的大女儿送给了别人家。她毕生痛恨自己的童养媳身份,可是又无奈让自己的女儿也走了同样的路。她多次向我诉说大姑被船接走的时候,苦苦抱住床脚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样子,每次泪眼婆娑。50多岁,她痛失长孙,那个孩子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重,只需看她对我弟弟有多宠溺就知道。70多岁,双胞胎儿子中的大儿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她在床前照顾了几年,又一次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送终那一天,阿婆守着空荡荡的房间,没有流泪,是心死了吧。
阿婆终究是个坚强的女子,尽她所能照顾着一个庞大的家庭。我们堂姐弟12人,基本都在阿婆身边长大。记事以来,我仅仅两次见到她抹眼泪,伤心欲绝。第一次是小叔因家境贫寒被拒婚;第二次是阿爸对她发火,把她的菜刀丢进门前的河里。阿婆哭得像孩子,我不理解她的悲痛,也不懂怎么去安慰,只能陪着她,默默地。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我才懂得一个母亲最无法接受的折磨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是受到自己孩子的伤害。
我特别怀念10岁以前的生活,那时候大部分的时光都和阿婆一起度过。
周末,我陪同她坐轮船到镇上进货,跟着她走街串巷,踏遍了小镇的每一个青石板。我知道哪里有最美味的麻花,我知道老酒厂的旧址,我知道甜瓜与白瓜的区别,我知道怎样看大秤的刻度。我用羸弱的双肩帮她撑起重重的的箩筐,框里装着各种各样的货物。她不识字,放学回家我会帮她记帐,尤其在分派计划内商品的几个星期里,我得替她整理好各个村落的村民名单,做好登记表,记录商品发放的情况。她对我的依赖给我了满满的存在感。
阿婆特别怕热,稍稍一动便挥汗如雨。她爱干净,一天到晚不断地洗洗刷刷,不下雨的时候,她会叫我帮她晾晾晒晒。拆洗棉被的日子,她就更离不开我这个小帮手。我要帮她拉直被面,帮她穿针引线,帮她调整被单。不帮忙她会骂我懒,帮忙她又要骂我笨,我常常不知所措。
阿婆生活讲究,注重细节。她常年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哪怕在酷热的夏季,她都要烧开热水等它凉透再洗澡。我对化妆品的初识就源于她,从百雀羚到雅芳,还有一些我已经忘记了名目的面霜,即使生活再艰难,她的化妆品也没有断过。这或许得益于大姑卖化妆品,但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份爱自己的心情。她也爱美,会在窗前挂着一面圆镜,窗棂上绑一根白线,每天早晨梳好整齐的发型后,就贴着镜子用白线在脸上刮来刮去,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开脸”。她一边拾掇自己,一边嫌弃我长得丑,转头却又美滋滋地说我长得最像她,全然不顾当时的我有多难堪。
阿婆喜欢漂亮衣裳,我第一次用薪水给她买衣服的时候,她开心不已。每年她都会扯几尺布料,送到镇上最好的裁缝那里,替自己缝制新衣。虽然老人家的衣服年年款式相似,但她对花色、纽扣、面料的细致要求与挑剔往往让裁缝也惧她几分。
阿婆爱学习,经常缠着我们这些识了字的孙儿辈教她念佛经。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佛经的字很生僻,何况还需要先把它翻译成方言。如果我们拒绝教她,或者我们教的与她听到的不同,她就会生气,甚至会批评我们不认真和没用。后来孙儿辈里除了我,再没有人肯承担风险来教她了。因为她的坚持,倒也让她识得了一些字。
阿婆胆量很大,即使不识字,也敢辗转倒车多次带我跨省去了福州,这是我第一次跨省的旅行。她身高只有1.4米,却长期混迹于各类批发市场,与身型巨大的男人们讨价还价,争夺货物的时候也毫无惧色。
阿婆很独立,她的四个儿子先后都在镇里置了新家,这是她引以为傲的事。孩子们邀她到镇里“享福”,她通通回绝,只愿坚守三间老屋和小店自食其力。10岁的我依恋她心疼她,经常偷偷在放学后沿着河岸走一个小时的远路去看她陪她。最终她也因心疼我而随我一起离开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村落。
阿婆勤勤恳恳,失去小店后的她终日在街头游荡找散活做,一天到晚算计着赚钱,不为营生,只是习惯:纺纱、分拣布头、包装衣裤......只要有活,她就拼命去干,我印象中留下了她辛苦熬夜的剪影。没活可接的日子她就去佛堂念经。总之,她从不舍得让自己闲着,恨不得一个人能活出几个人的生命宽度。
阿婆出生于1931年,健在。除了耳背,其他尚好。
这是我莫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