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儿童心理学——父母必修课)
导读: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人说“棍棒下面出孝子”,有人说“不能打骂孩子”,到底哪个教育方式才对呢?这和孩子的“基因”有很大关系,父母一定要区别对待才对!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看上去总是非常乐观,超级乐天派;而有的孩子总是很忧郁,一副忧国忧民的状态。
那么,孩子的这些表现似乎“天生”的呢?还是后天环境可以改变的呢?
根据心理学研究数据显示:“幸福感”与生俱来,受到遗传影响的比例占到54%。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愉快的性格倾向,感到自信、乐观,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有很大的差异化”的原因了。
而不同的孩子就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于天生乐观的孩子,就像我们平时说说的“没心没肺”。这样的孩子极其容易“自信心膨胀”,即使面对很大的打击,也很难触动他的内心深处。在教育时,就无需顾及太多孩子内心的感受,越是严厉反而能得到孩子的认可与尊重,越是能让孩子产生亲近感。“打是疼,骂是爱”适用于这类型的孩子。
而对于天生忧郁的孩子,就不能过于严厉。这样的孩子内心比较敏感,对外界的反应往往会向负面发展。如果有些挫折,容易打击到自信心与勇气。所以在教育时,就要换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能动嘴就不动手”的教育方式比较适合这类孩子。父母照顾到孩子内心的感受,才能使孩子产生亲近感。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基因就赋予了孩子基本的性格特征。
而在孩子“幸福感”方面,遗传基因起的作用尤其大。
当然,基因也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还有家庭环境、文化、宗教信仰、父母素质等等,这些都被归为后天的环境影响。
虽然在感知“幸福感”方面,遗传因素的影响占了55%的比例,但是还有45%的比例是由后天不确定的环境所决定。
区别只是,那些“忧郁”的孩子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同样可以变的更为乐观、自信。
但是,这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