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00后的“成年元年”,这一年,第一批2000年出生的孩子们已经18岁了,步入了大学校园。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2000年,那一年,我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高考,来到了一个我不太喜欢的大学。
我清楚地记得,高考的第二天中午下起了瓢泼大雨,当我跟往常一样骑车去学校的时候,被齐腰深的水阻隔在半路。家里人赶紧找了个车送我去考场,结果车在半路坏掉了……当我经过辗转终于赶到教室的时候,我看见考场的人已经做完了一页的题……监考老师非常和蔼地走过来帮我擦掉桌子和文具袋上的水,我反复对自己说别紧张别紧张,但是当我涂答题卡的时候,手一直在发抖。
就这样,我来到了我的大学,当我走进那座灰色的大门时,当我用了5分钟就走遍了那个小院时,当我进到那间还没有我的高中条件好的宿舍和教室时,我的内心真的有点绝望,难道我要在这里度过最重要、也最向往的大学四年吗?
直到我成了一名生涯规划师,回想当年的自己,会有很多感慨。我想如果当时有懂生涯的老师给我讲一讲,我的大学也许会少很多遗憾,我也会少蹉跎一些时光,会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对自己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会对自我更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探索。
知己知彼,决策行动,这是生涯规划的基本流程。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往往要遵循这样的“套路”:了解自己的需求、特质、优势、能力,再了解目标职业的要求、资源、入职条件、发展路径等等,然后从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一旦选定,就要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开始行动。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套路”。每年我们在对毕业生做一些访谈或调查,问到大学期间最遗憾的事是什么,除了专业、职业、个人发展等问题之外,相当比例的同学会把“大学里没能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作为遗憾的事。其实谈恋爱不也是知己知彼、决策行动的过程么?
记得当年我进到“教育学”这个班的时候,我对这个专业完全不了解,之前的两年又是艺术团又是各种演出,玩的有点心野了,有点静不下来,老师在课堂上又是一板一眼的讲,更加深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反感。但是如果你问我当时喜欢什么的时候,我其实也说不上来,究其根本,当我们难以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两个方面的信息缺失,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环境,也就是知己不明,知彼不清。不清楚自己内在的需求,不了解外部环境的细节,当然不能做出判断。
恋爱也是一样的吧。当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你更不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家世背景、兴趣爱好,就贸然开始一段感情的时候,它的风险是相当高的,而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凄惨的。
当时,一个师姐看我每天逛荡,可能是看不下去了,跟我聊了很久。我抱怨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师姐反问我,你知道这个专业都学什么吗?你知道你学了这些以后能干什么吗?你知道这个专业厉害的人都有谁,这些人都做了什么吗?
我一时语塞。师姐说,那你就先去了解了解,再说你喜不喜欢。
那天以后,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去认认真真地查阅跟我专业相关的文献、期刊、专著,我去请教我的专业老师,请他们帮我讲讲这个专业的发展历史与前景,我还借了基本教育学的著作回来,耐着性子从头开始看,就这样过了不到两周,我发现这个专业不仅比我想象的有意思,而且比我想象的有意义。
我特别感谢我的师姐,其实她帮我完成的,就是知己知彼的过程。在她的帮助下,我不仅做了专业探索,还顺便做了“生涯人物访谈”。
也是从那以后,我转变了学习态度。我开始认真地去教室上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后阅读,我开始泡图书馆,开始跟学姐聊一些专业问题,开始关注报纸和新闻中对教育的报道,开始思考考研的事,并经过一个学期全心全意的准备,考取了本专业的研究生。
我想,要不是有当年的知己知彼,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00后的萌新们,当你们步入大学校门以后,当最初的新鲜感慢慢散去以后,接踵而来的可能是迷茫: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方法,没有班主任监督的宽松环境,多出来那么多可以的自主控制的时间,社团工作与学习如何平衡……当你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请记住这个“套路”——知己知彼,努力去探索自己的优势能力、兴趣特长,努力去全面认识你的专业、你的学校,再去决定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选择在哪个社团,参加什么类型的组织,过什么样的生活,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心之所向,无往不前。
知己知彼,是决策的前提,于专业认知如此,于职业选择亦如此,于我们的生涯也应如是。
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请记住,预见,才能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