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父母,我是谁的宝?

 离开父母,我是谁的宝?


老师好,我想做爸妈喜欢的人,我希望尽最大的努力让爸妈喜欢我,他们的微笑和认可就是我天空的太阳。

如何能从这种状况中脱离,不再把爸妈的微笑当成天?

                                   宝葫芦


宝葫芦

你好,

渴望被父母喜欢,也让他们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考虑到具体情景、年龄和角色,我们往往又得有所反思,我们可以从“社会化的三个阶段”和“逆生长的麻烦”来谈谈。


从原生家庭走向社会化,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出生到终老,我们始终在人际关系里(极少数隐士、修行者暂不讨论),常言道:出生时,你在哭,周围的人在笑;临终时,你笑着,周围的人在哭。

当然,出生时,谁在我们周围,我们选择不了;而去世时,周围有哪些重要的亲友,这是我们一生有意无意选择的。

人的一生,大体是不断朝向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大体是指能够基于社会规则,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和智慧。


社会化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比传统时代里要重要得多。

因为前者是陌生人社会,无论衣食住行、旅行创业,一个人都在和原本不认识的人打交道;

而后者,是在熟人社会里,婚丧嫁娶都在亲友街坊、乡里乡亲间解决,一个人即使不借助市场规则、不懂职业技能和规范,也还可能生活下去。


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来看,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幼儿依赖期、半社会适应期和独立社会化期。

幼儿依赖期,是从出生到幼儿园之前。这阶段孩子的生活完全依赖照顾者。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看,越是可爱、呆萌、讨人喜欢的小孩,更容易获得周围成人的照顾和帮助。

尤其在物质资源差的环境里,多子女的家庭内部往往哪个孩子最被恩宠,更可能获得较多的食物——那意味着热量和营养——存活下去的概率自然更高。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婴幼儿期越有亲和与依恋客体的能力,身心发育更好。

在夭折率很高的时代里,免疫力和被照顾的能力,约等于生存能力。所以,这个阶段的亲和与依赖客体的行为倾向,就逐渐沉积为集体无意识,近乎成为本能。

相反,极少数儿童,出生后,没发展起来和他人(哪怕是和父母)的情感联结,完全不和外部客体打交道,他们往往情感发育遇到问题,身体健康程度也不佳,这就是自闭症儿童。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微笑确实是“孩子的太阳”,能间接带来资源与恩宠,前者是食物、保暖、安全,后者是精神上的肯定、鼓励、爱护。

所以,这阶段孩子会唱:“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云中太阳放光芒,放呀放光芒”。


半社会适应期,从上学到独立生活。无论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孩子都开始有一些社交活动,开始在家庭以外获得支持与反馈。

必要的挫折,如学习遇到困难、运动能力不足、同学们的竞争乃至欺负等等,都需要孩子有足够的独立能力去承受。当然,这依然是在老师、父母、学校及其他社会支持帮助下完成的。

和幼儿依赖期最大的差别在于:孩子必须面对“有条件的爱”了。

比如,你画画很好,美术老师喜欢你;

你有才艺,你同学们喜欢你;

你跑步快、跳得高、铅球扔得远,那么小男生、小女生喜欢你。

而只靠发呆卖萌、长相甜美,就渴望得高分、拿奖状、进入重点班,就不太容易了,除非你是“小模特”“小明星”。但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那些举手投足之间,高贵而酷炫的范儿,也是在培训班千百次训练的结果,没有白来的掌声和鲜花。

这个阶段,行为模式和态度就开始分化:

如果你在家里讨好父母的方式,恰和可以迁移到学校、社会等环境,那么你依然会被认可,你的自尊、自信也比较容易维持和积累。如你在家也爱读书,学校里也鼓励学习;你在家,乐于收拾房间,在学校也能完成一些学习社团的工作。

但是你的做法、心态,如果只在家里吃得开,那么会遇到适应上的麻烦。

如你在家,家人注重健康,鼓励你好好吃饭,恨不得一次吃四十五个饺子,父母觉得你长得壮,身体好,但是这和学校要求、和社会赞赏的行为不挨着啊。

这时,孩子会开始从一次次地受挫中反思:“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好评,受人尊重,找到价值感”。

他/她会噙着眼泪,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独立社会化期,没有年龄上明确的起止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能十几岁就意识到:我得先帮助陌生人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才能得到对等的金钱回报。所以,早早地,就开始实践张维迎教授所言的“市场的逻辑”,也就胜任了社会化的要求,不是讨好特定的父母、老师等熟人,而是为市场,这个不特定的、陌生人聚集地提供力所能及、社会也认可的服务。

相对而言,经济条件更好、资源丰沛,或父母溺爱孩子的家庭,这个阶段往往会延迟,极端情况下,这“孩子”到老都没有社会化。即所谓巨婴、妈宝男等。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离开父母的直接干预,在遵守社会规则——即陌生人之间协作的一般常识——的条件下,合理、合法、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也是不断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网络,并和陌生人尝试平等交换的过程。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力,一次次出租、出卖给客户,并自负盈亏,这就变成是“小商贩”、“电商”、“自由职业者”等;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力,打包出租、出卖给一个机构,让他给我们安排稳定的客源和任务,而这个机构也提供福利,这是“白领”“公务员”等等。

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平等交易,遵守责权对应的规则。而不是只讨好家庭成员,希望他们让着你,给你资源。

即使遭受如失业这样的危机,也只能继续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寻找活路,一边走一边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重头再来”。


心理层面的“逆生长”,是心态的退行、角色的退缩


有了对不同阶段的认识,我们再看你的问题,就大致明了了:你在较大的年龄,其实面对父母的心态还在幼儿期,有些“逆生长”。

类似的情况,比如,有的大学女生,考试前很焦虑,所以用奶瓶来喝水。

如果是有意识地扮可爱、发嗲,觉得好玩,那还好;如果是焦虑得不得了,只能以不停“嘬奶水”的方式,才能放松,就得考虑,是不是心理上出现了“退行”。即,在面对更复杂的社会、生活难题时,采取人生早阶段出现过的心态、角色和行为,来缓解焦虑、应对冲突。

而你和她们的区别在于,她们用具体的奶瓶,来安抚自己的情绪。而你把目光转向了父母,试图以让他们开心,来回避如何面对陌生世界的恐慌与焦虑。

这在传统中国,并不少见。“老莱娱亲”中,老莱子穿着五彩衣,故意在老父母面前跌倒,又哭又闹,这是以享受父母的照顾,也让他们感受到作为照顾者的价值感,来驱赶面对失去父母的焦虑。

而你和父母的关系,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你已经走到大门口了,本来应该看着远处的花花世界,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但是你的身体已经走在门口,面部却正对沙发上的父母,眼睛中充满惊慌而茫然的泪水,仿佛在说,“不能没有你,是我唯一的语言,不能没有你,是我不变的情怀”。这是注定要留下的,和父母(及整个原生家庭)分离的泪水。


最后谈谈怎么能放下对父母的过度关注,你可以尝试找张纸,然后:

一、列一下,眼前的压力源有哪些。

如,社交、恋爱、赚钱、学习等。越具体约好。

二、每一项压力源后,写一下当前尝试解决的办法。

如,找朋友哭诉、找老师/上级沟通、自己看书或资料,也包括试图讨好父母,转移注意力。

三、针对每一项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做一次客观评价、深度思考。

如,恋爱不顺,找朋友哭诉,没用,还是得找下一个潜在的对象,才能解决问题。之前哭诉,只能缓解焦虑、放松下来。

四、基于自己的再评价和总结,立足于当下,写出朝向独立化的下一步。

如,恋爱不顺,看来得发展搭讪技巧,或暗示让他人可以向我搭讪,总之得学会眉目传情、非言语交流。也许,多学学形体课,多看看爱情电影中,男女约会时的表情沟通,会有所帮助。


总之,你越忙活自己的事情、发挥自己的独立性,无形之中,就越来越远离父母,无论心理层面的,还是客观世界的。


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   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