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完了《我的阅读观》的第三章,开始了第四章,要说合上书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朱老师说的,哈佛大学的学生每周的阅读量是500-600页,而国内调查后,很多大学生的阅读量不大,阅读式微,多数偏向于娱乐性。也就是,大家都比较喜欢舒适的阅读,对于深度阅读的涉猎比较少。而我觉得,朱老师的阅读观应该就是指舒适阅读是大家的甜点,而深度阅读是我们的主食,让我们每一个人走向专业化。
走向专业化的阅读,才是一所学校该有的生命力,一种呈现出来的厚重和绚烂的生命色彩。
“我相信,阅读让人的心灵永远年轻。我更愿阅读让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伟大民族永远不老,愿阅读让人类这地球的孩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让世界永远和平。”(摘自《我的阅读观》p214)读着这段文字,让我想到我们正面对的“疫”情。2020年是一个由灾难开始的年,或许给迈向信息化的全球一个重重的考验。在这不长却感觉很长的一个近两个月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同样,也浮现出哪些是真正阅读的人。这些人,不仅阅读书籍,也阅读人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谁是主将?无疑,是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有深度研究的人。他们为这场战“疫”披荆斩棘。
他们能逆行的资本是什么?
是他们曾经静静阅读所吸收的能量。朱老师在书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段让人深思的话:
我想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一次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活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而这种培养和谐的人最重要的途径便是“阅读”,静静地读,深入地读。
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有种种理由来说明“静静读书”的困难,但是我们也有种种途径来克服这些困难。给自己一个闲暇,给自己一个环境,给自己一本书,静静地在自己的那个时间和空间滋养自己的生命。
当朱老师所“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妨考虑‘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倡导解决问题的阅读’”,我的第一反应说的就是“新网师”。遇见新网师,拯救了“时过而学”的我。静静阅读很困难,但是总能克服。就如这个特殊时期,让很多曾经拒绝厨房的女性都成了厨娘,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潜能。我给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