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生日,突然想喝点儿酒。
我原是不喜欢喝酒的,因为不喜欢酒精的味道。
平心而论,韩国的啤酒好喝,可烧酒是真的难喝,于我看来,大抵是酒精兑水的感觉,往往酒杯凑近鼻下,欢未至,呕先来,所以回回唯恐避之不及。
但有一种酒,倒是有点呆萌。
她,叫심술(心酒)。
之所以用“她”而不是“他”或“它”,是因为这酒有果味儿,淡淡的甜香,不似那般猛烈。喝起来,总带着一丝柔美。
她,风姿有三。
7°的红瓶,10°的绿瓶,12°的蓝瓶。
我以为最美的是红瓶。
淡粉色的液体,似一个初长成的少女,透着未经世事的羞涩和甜美。
这足以让酒精还未入口,便已悠悠然化作一番奇妙的情愫,悄无声息地,便攻陷了严防死守的神经。
要说这酒最大的好处,便是入口不冲。
舌尖的味蕾和喉管,都不会有本能的防备,对于不喜酒的我来说,大脑自然也不会出现抵抗情绪。入口顺滑,更带有些许香甜。
可也正是因那甜味儿,喝多了总觉微微发腻,不至于一次让人饮了太多去,恰好能把持在矜持于不羁之间。
正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饮酒最美处,莫过于,似醉非醉、飘飘欲仙之时罢。
韩国人爱喝酒。
白日里不管是公司的上下级,还是校园里的教授与学生,都是谦恭有序、尊卑分明;晚上若是聚餐,则前一秒还是互看眼色、气氛尴尬,两三杯烧酒下肚,立马活跃起来。包袱丢起来,玩笑开起来。若是再转战KTV之类的地方,白日里一脸严肃、正襟危坐的男老师,也能抽了皮带在手里摇着,蹦上桌子跳起臀舞。
来韩国之前,二十多年的生涯里,其实也只喝过两次酒,不过两次都醉得可以。第一次是大二,拉着表弟去慢摇吧,喝到凌晨两点的样子,醉到表弟不扛着我,我就会滑到地上去。第二次是大三,和室友以及室友的男朋友,在酒吧喝到晚上十点,被我表弟带朋友来把我拎回去。那之后,就不喝酒了,因为觉得酒是真的不好喝,喝醉了还贼难受,那两场醉,不过是当初年少好奇罢了。
后来到了韩国,学校聚餐时,必是少不了烧酒的,一开始并不懂韩国的酒文化,同事的酒我都婉拒了,可校长敬来的酒,却不得不喝,只好奇,这么难喝的东西,却为何如此受人喜爱?后来读了博士,身份变成学生,遇到要喝酒时,便再也推脱不得,毕竟在韩国违逆教授,便等同于自寻死路。虽然每次只是嘴唇假装抿一下,但也算是慢慢接受了烧酒的味道。
今天喝完심술(心酒),又开了一瓶啤酒,也是甜甜的,像橙汁儿的味道。
发照片安利给一个韩国妹妹,她说她喜欢不甜的酒。突然想起,对了,她喜欢威士忌。
我便把酒柜里的酒拍给她看,有中国带来的女儿红,有韩国比较小众的烧酒,还有白兰地。她说,姐你留着,等我去你家喝。我欣然应了。
瞥到角落里立着一瓶茅台迎宾,想想今天喝的酒确实过甜了,便顺手将它拿了出来。却不想完好的盒子里面,竟是一瓶开过的酒。
突然想起,这是2015年时带来韩国的。去年还是前年的时候,朋友来家里做客,便打开过一次,只喝了几口。
不知道是否还能喝,作为一个对食物有洁癖的人,看着这样不知道开封了多久的东西,实在难以下嘴。后有行家友人说没问题,才打开尝了一口。
浓烈的醇香扑鼻而来,液体顺着舌尖滑入食道,竟没有一丝突兀。我像是嗅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味道,如那些尘封的往事,慢慢从地平线升起,越来越清晰,温暖,且层次分明。
我信了那句话,“酒是陈的香”。
打记事起,就没喜欢过白酒。小时候家宴的时候,五粮液、茅台什么的都抿过,但回回想吐,完全不懂大人们一脸满足的表情是为何。
开始真的接触白酒,是2017年在贵州时。因为工作,入乡随俗喝过一些。那时候虽不及儿时那般排斥,却也不甚喜欢。看着当地友人们每每说起酱香酒时眉飞色舞的神采,以及喝酒的爽快,竟也慢慢习惯了,能喝上两杯。
慢慢地,竟发觉酱香白酒确是有一处独美,便是不易醉。
微微有点发晕的时候,喝点水缓一缓,出门走两步,吹吹风,立马就恢复如常了,也不会头痛或是胃里翻江倒海般折磨。
不过,也或许只是因为我喝得不多吧。
今天翻到这瓶酒,突然又想起了那年在贵州的时光。
端着酒杯,看着夜幕下的灯群,忽然很享受这样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也忽然懂了为何古代,文人都爱酒。或是文人大多情感细腻,却又少有知音诉说,便借着酒精搭桥,去和内心深处那个同样孤独的自己对话罢。
今天,突然爱了这酒意。可晃晃瓶子,大概只有小半瓶了,竟不舍喝了它。
这多像爱情,很多时候当人们发现了它,它却准备远走了。只留个念想,供回味,供追忆。让人不忍放手,却又回天乏力。
索性还是存起来。留着它,静静发酵吧。
生日快乐,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