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过乡间的胡同,我最感兴趣的,是尚未翻盖的老房子。见到低矮的土墙和黑漆早已剥落的木门,会想起“老翁逾墙走”,或是别的事情。曾有一段倾颓的土墙,让我在西风残照里呆了很久。
尽管大多数青壮年去了城里,村庄的热闹还是少不了,也不能少。树林里,小庙前,常有搭台唱戏的,一唱就是好几天。跟着来到庄上的,有卖瓜子花生的,卖包子烧饼的,卖香烟饮料的,就地摆摊,都是小本买卖。也有被请来听戏的客人,上了年纪的七大姑八大姨。
好些次我也跑到舞台附近,耳朵里尽是听不太懂的河南豫剧,眼见着台上的人唱得卖力,台下的老人听得仔细,小孩子在旁边买东西吃或追逐打闹,每次都要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也会游离于眼前,想起一些不需要想的事情。但凡机缘巧合,我都会远远地望着,在夹杂着小孩的打闹与大人的麻将声的乐曲里,无所用心地听上一段,发一会儿呆。
此外,庄上老人出殡的唢呐声,也是能够震撼到我的。记得去年秋天,在通往麦地深处的土路上,我曾亲见那朝天吹奏的唢呐,是如何使得日色惨淡、西风渐紧的,竟令我陡然觉得老死乡野的好。城里逼仄而又拥挤的小巷,哪能摆开这等阵势?只有这开阔的平原,才能奏得出那样痛彻肺腑的哀乐。
庄里的热闹外人很难挤进去,那就随我去赶集吧。此地号称三商之源,赶集这种商业形式由来已久。来北方之后,我才知道赶集的好。平常百姓的日常所需,在这里应有尽有,如鞋袜衣帽,如蔬菜水果,从街头摆到街尾,一家挨着一家。步行的,骑电车的,掂着篮子的,牵着小孩的,往来而不绝者,有买东西也有凑热闹的。像城里人逛步行街,也是一种精神需要。
有看上谁家姑娘的,央了媒人去说说,谈得成,就可以订媒;谈不成,再由媒人领着去别家看看,这庄不行还可以去那庄哩。像赶集一样,我总觉得那些长得好看,整日里被媒人挤破门槛的女孩子,在订媒之前的那阵子,应该就是童话里的公主吧?!
这里的乡风民俗,给我印象最深的也许只有这些了。其中就有很多我说不出的感觉,值得我不断地回味。
而当闲暇之余,远足乡野,偶尔也能找到一些说不出的感觉,譬如那日,置身一片麦地之间的土路,极目只有灰色的村庄与掉光叶子的灰色的白杨,和傍晚的灰色的天空一起将我包裹,脚下绵延至四野的只有碧绿的麦苗,顿有天荒地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