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外滩穿过苏州河畔,迎面撞上来的第一栋建筑,就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屹立在由钢筋水泥和摩天大楼组成的背景板中,被塑造成不同形态的大理石赋予了这栋建筑丰富的表情。96年前,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邮政开始走向独立,成为远近街区的最大建筑;到今天,邮件渐渐被弃用,但从前慢的时光仍然寄存在建筑中,一次次带着游客走入过往。
1930年和2020年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对比
-|-
邮政新立
上海是中国近代邮政策源地之一, 早在光绪四年(1848年)就开始试办江海关邮政,名为江海关书信馆。
1914年,中华民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上海邮政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中心,原本租用的“新厦”已不敷使用。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适应邮政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为了能逐步消除外国人对邮权的控制, 决心自己建造一幢大楼,以取代租用的“新厦”。
▲1923年地图中的邮政总局“Chinese Post Office"
在大楼的选址问题上,中国政府曾与外国邮务长发生分歧。中国政府以运输便利为理由,想要将大楼建造在“华界”之内的北火车站(今天目东路)附近,却遭到反对。直至民国九年 ,希乐思担任总负责人后,他力主要将大楼建造在公共租界内,理由是公共租界内地价价比较便宜,同时,所选新址距离黄浦江边租用码头和北火车站都比较近。由是,在1922年,大楼的最终选址确定在四川路桥北堍。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设计草图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的设计者是英国怡和洋行的建筑师思九生,由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负责营建,总造价达320余万银元,全部由北洋政府支付。邮政大楼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为51.16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气势雄伟,现在仍为上海市邮政局和四川路桥邮政支局所在地。
▲大楼建造中(1923年),招牌上标明”上海邮政总局“英汉文字
▲从邮政总局楼顶俯瞰苏州河、黄浦江
-||-
远东第一大厅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具有世纪上半叶至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其特点是能根据建筑的性质选择建筑式样, 并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到一幢建筑中。
▲从一侧街道看向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巴洛克风格的钟楼、三段式的立面构成、贯穿三层的科林斯柱式……在不同建筑风格的混合作用下,上海邮政大楼显得优美而宏伟。
▲尺度宏大的科林斯柱式
最精美的部分当属钟楼两侧由中国工艺美术家设计制作的雕像—— 在左侧,中间立着希腊神话中的通信之神,左右两旁为爱神,象征着邮政是上帝的信使,为人间沟通情愫;在右侧,男女 3 人各持早期的火车头、轮船和电信电缆模型,象征当时中国交通和通信业开始萌生。
▲左侧雕像
▲右侧雕像
从大门踏入,是吸引无数游客打卡的双面旋转楼梯。花岗岩台阶、雕花栏杆和垂在中央的老式吊灯营造着庄重典雅的室内风格,而天花板的蒂芙尼蓝和浅粉色雕花则增添了一笔奶油蛋糕般的梦幻色彩。
▲门厅空间
▲圆弧状的花岗岩石阶
继续拾阶而上,推开高大的木门,则进入了二楼营业大厅。整个大厅的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空间开阔,气势恢宏,曾享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美誉。
▲二楼营业大厅
柱子和梁均被涂上干净的白色,黑白两色的六角形马赛克风格瓷砖布满了整个大厅,简单而风潮。
▲宽阔的中央走道
光滑的石材和精致的铜栏杆划分出了一个个半围合的工作间。
▲工作间内部
▲铜栏杆上挂着大楼过往的照片
-|||-
上海邮政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邮政总局改名为上海市邮政管理局;1989年大楼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上海市邮政局对大楼进行维修,并将部分区域改建为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江泽民题写馆名的上海邮政博物馆
从二楼营业大厅往里走,便能进入上海邮政博物馆。展区利用原有的柱子布置展墙,所有的窗户都被帘子封上,利用灯光进行照明。
▲内部展览空间
展览分为4个单元。「起源与发展」介绍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的变化历程,「网络与科技」单元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现代邮政运作流程和网络架构,「业务与文化」单元陈列信函、报刊发行、邮政金融等反映邮政业务发展轨迹相关的照片和实物;「邮票与集邮」单元介绍国内外各类重要邮票。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模型
▲节约建国储蓄券
▲专门接收紧急邮件投递的”白帽子”邮筒
展览的尽头,是诺大无比的底层中庭。这里原是是邮件交接和驳运邮车的工作场地,熙熙攘攘;如今,阳光透过玻璃洋洋洒洒地洒在整个建筑里,空空荡荡,却依然庄严,如同一个独立的王国。
▲中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