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作者是加拿大作家马克斯·范梅南。这本书既能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又能避免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术语所困扰,是教育专家和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青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刚开始阅读,很难走进去,硬着头皮耐下心来啃读。读着读着,有了感觉。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教育情境,要用心为之。
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而不是一定要在课堂,或是遇到事情了,专门停下来和教育孩子。教育学的影响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教育有效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我们始终都处在某个情境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可以成为教育情境。只有在情境中,教师或家长能触摸到孩子的心灵,感知到孩子对你的召唤,对孩子的反应作出积极负责的反应,在情境中培养出孩子某种优良的品质,这样的情境才能成为教育情境。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瓶牛奶。妈妈声嘶力竭吼孩子,责怪孩子做事不小心。孩子想为自己的不小心和妈妈解释一下,而妈妈却不给机会,不想倾听孩子的心声,也不接受孩子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只看到牛奶被打翻这件事的结果,而看不到孩子。这种情境不能成为教育情境,因为孩子不但没有在妈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行为有反思,而且对妈妈的言行很反感。其实,在这个情境中,妈妈可以什么话也不用说,先拥抱一下孩子安抚他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把打翻的牛奶擦掉。孩子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在妈妈有爱的行为中很快得到安抚。孩子在心里也会对自己许下期诺,以后做事小心点。这样的情境就是教育情境,在这个教育情境中,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与宽容。当孩子以后遇到身边的伙伴犯同样的错时,他也会像妈妈一样包容对方,接受对方糟糕的情绪,再积极努力地与对方一起承担事情的后果。在这个教育情境中,孩子生长出爱与宽容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也会在另一个情境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生活无处不教育,生活即教育。只要和孩子待在一起,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有教育情境意识,要努力把每一个情境营造成教育情境。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要有洞觉能力,并能在孩子情绪的感召下,作出积极的回应。哪怕一个倾听,一个微笑,一个安抚的动作,一句简单有爱的言语,都能使孩子从糟糕的情绪中走出来。
有时糟糕的情境在老师或家长的用心下,能成功转换成教育情境。比如,上课铃声响了,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小海,把在校园里捉到的蚯蚓放在女同学的桌子上,女生们尖叫不已,教室里一片混乱,并没有因为上课铃声响,就安静地坐到座位上等待上课。此时,如果老师大声呵斥小海的恶作剧,教室里能迅速安静下来,但是学生的情绪还沉浸在刚刚的吵乱中。即使上课,心也是定不下来的。这么一个糟糕的情境,如果教师快速地把那条蚯蚓从女同学的桌上拿走,拥抱下这个女同学,并摸着她的头轻声地说:“好了,孩子,老师把小蚯蚓带走了,别怕哈!它离开自己的家也很紧张哦。”下课后,让小海把蚯蚓送到校园的花园里。在老师的用心下,这个糟糕的情境就转换成教育情境了,在这个教育情境里,小海会有感触。
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成人和孩子间的意向性的关系。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在父母和孩子,或者职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那种孕育了某些特殊品质的关系。教育者的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成人才能对孩子有教育的影响。
教育意义上的权威是孩子们给予成人的责任。我们要及时洞觉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在生活情境中用心创设教育学情境,培养孩子各种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