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公众平台《文漾》推送作品,版权归属原作者。
[ 散文 ]
品 茶
文 / 莫吟儿
品茶,或许算不得“享用”,只算是“品味”,与喝酒吃菜不同,没有果腹的物质收获,而是更偏重精神获取层面,再弄上所谓茶道什么的,基本就是品过程、品仪式了。人们俗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抵就是这般感觉。
把品茶侍弄成“茶文化”的人,那过程够讲究。在他们那里,喝茶不是解渴的,而是玩味的。有滚水泡茶,也有冷水泡茶,或清淡,或浓酽,冲泡品饮的过程极其繁复。檀香一炷,淡茶一杯,慢慢品,亲亲聊,浅浅笑,沉沉思,品出淡泊,品出清雅,甚至品出老庄的“清静无为”“逍遥齐物”“道法自然”等等境界与情调来。彻悟参透之时,兀自会心一笑。那感觉,用时下话说,叫做“不明觉厉”。
小时候不喜喝茶,没有小孩子喜欢喝茶的,无论茶的品质如何,味道基本都是苦的。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总见到父亲闲暇之余泡一杯浓浓的绿茶,很惬意地喝。禁不住诱惑地偷偷品尝了一口,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回喝茶,味道糟透了。这又苦又涩的东西,父亲竟然深爱有加,甚至饭可不吃茶却不可不喝,让我大为不解。茶,不是个好东西,这是小时候对茶形成的极其强烈的印象。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茶的认知和好感,都慢慢增多了。品茶,确实算得上一种很雅的文化,是高士文人日常生活的标配似的。饮酒品茗,赋文吟诗,作为文人,似乎必不可少。常人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得文人那里,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了。这七样事情,是古时文人雅士装逼的基本法式。
杭州的龙井,传说中的“姑娘茶”大概是最名贵最珍贵的了。据说这种茶在清明前后二十五天采摘,不但要求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去采,更疯狂的是还不能用手去采摘,因为手上的汗会使娇嫩的春芽变味。她们要用唇一片一片从枝头衔下来,然后用胸前的体温烘干茶叶的水份。这样的茶只有皇帝才能饮用,叫做“御茶”。按这身份资格排下来,文人高士们恐怕只能饮用姑嫂们采摘的“嫂嫂茶”,而普通百姓就只能饮用那些粗粗糙糙的“婆婆茶”了。一番品茶,竟分出个红尘人世三六九等来。
茶当然也是俗物,并非“王谢堂前燕”,也存在于“寻常百姓家”。百姓的生活中心都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待人接物首先就是从敬一杯茶开始。有客到家中,不敬杯茶喝是万万不行的,沏茶是待客的第一道礼仪。而品茶这件事情,到了寻常百姓这里,和文人雅士们相比,不论泡法还是喝法,都完全不同了。老百姓尤喜喝浓茶,把老木叶茶煮成膏子,色泽如药一般,味道苦涩得紧。无苦不成茶!农家泡茶如果色泽清淡,是显得小气和吝啬的,当然也是待客不周的。讲究的主人家,还会在苦茶中加一小匙白糖,让那茶味苦甜交加。这泡法喝法,简单粗暴也毫无章法,却是喝得痛快酣畅。农家喝茶,不是摆谱的,而是解渴的。在止渴这方面,浓茶就是到位。
现如今,茶的品种品牌多乎其多目不暇接了,满足不同喜好不同阶层人士的各自所需。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多少年来,仍然喜欢的是家乡的绿茶。也许是乡野茶品味道使然,又或许是故土乡情依恋使然。来自家乡的散装茶,是我与故乡故土日日牵连的情感维系。
茶是大自然的馈赠,属于所有人。不同的人,从这茶中汲取不同的裨益。草木本是无情物,茶这种植物原本无情也无意,只是人与草木的相伴相随中,赋予了草木以情意,也由此才有了生活百味。诗人品茶赋诗、借物吟怀,百姓喝茶解渴、借酒消愁。品着饮着,思着想着,慢慢就懂得了——品茶。
我的家乡在一个叫做金果坪的小地方,却算是知名的茶乡。虽儿时不喜饮茶,但骨子里浸润着茶乡的气韵,成年后爱上品茶也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喜爱茶饮,尤宠绿茶。清香、甘甜、回味悠长。足够搭上半生时光,细饮慢品。
纯文学公众平台《文漾》欢迎文友投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