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175年,正是东汉灵帝年间,当时担任尚书右丞的司马防,提拔了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这位年轻人上任后对工作极为负责,只要触犯法条,即使是权贵的面子,他也不买账。
一次,当时最有权势的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违反规定,携带管制刀具在夜间行走,这位年轻的官员毫不留情,依照律法命人将蹇图棒杀,震惊了朝野。这位年轻人的果断也给司马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司马防恐怕不会想到的是,若干年后,这位名叫曹操的年轻人,竟然成就了鼎足三分的霸业,死后被追封为魏武帝。他更不会想到的是,自己的二儿子,四年后才出生的司马懿,带领着他的子孙,成就了连曹操一家也未达到的事业高度,建立了大一统王朝——西晋。
不过,一直以恪守儒家道德自居的司马防,如果得知子孙们以无数权谋和杀戮为代价而取得的成就,究竟是会暗暗自得,还是心生悔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是司马氏的后代——东晋明帝司马绍,在听说了祖上夺得天下的经历后,掩面伏在坐床上,羞愧的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晋朝的天下怎么可能持久呢?
以严父形象而著称的司马防,是如何让家庭教育偏离原有的轨道,名门望族河内司马氏又为何培养出司马懿这位被李宗吾称为“厚黑宗师”的另类人物呢?
02
司马防所属的河内司马氏早年以精通剑术著称。秦朝末年,司马防的先祖司马卬追随项羽伐秦,因为功绩卓著被项羽分封为殷王,和汉王刘邦共同成为十八路诸侯王之一。此后,司马卬投降了刘邦,却在彭城一战中被老东家项羽击败,战死沙场,错过了此后的四面楚歌、汉朝立国等精彩剧情,司马家也就此失去了登上历史舞台中心的第一次机会。
一直到东汉中期,又一位司马家的大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征西将军司马钧。当时东汉的西面主要的敌人是羌族,征西将军的重要任务就是和羌族作战。可惜司马钧虽然身居高位,但作战能力实在一般,由于在一次汉羌战争中指挥失误,回来被投入监狱,在狱中自杀。
这一事件对司马氏的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发现,做“刀头舐血”的武将性价比实在太低,自此以后,司马家族放下了刀枪,拿起了纸笔,开始了从武将向文人的转变。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到了司马钧的曾孙司马防这一代人,除了高于常人的魁梧身材,还依稀显示出曾经的武术世家风范,河内司马氏已是以衣袂飘飘、手不释卷的儒生形象示人了。
03
历经几代的沉浮,司马防得出了两个很重要的经验教训:一是,读书比练武重要;二是,不要随便站队,以免招致杀身之祸。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饱读诗书让司马防前期在仕途上获得了回报,早年在州郡做官,26岁就当上了正四品的尚书右丞;而不随便战队,让他在后期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开启了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模式,虽然牺牲了一些发展的机会,却使家族能够免受灭顶之灾。无论是残暴的董卓,还是更加残暴的李傕、郭汜,司马防都能曲意迎合,周旋其间。一直到自己提拔的曹操登上了权力舞台的中心,司马防索性挂了一个骑都尉的头衔,开始赋闲在家,颐养天年。
自知在仕途上的作为有限,所以司马防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家庭教育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他有八个儿子,被称为“司马八达”。司马防对他们极为严格。根据史书的记载:儿子们和司马防的相处模式是这样的:
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父亲沉稳的性格,审时度势的行为以及严格的管教,给“司马八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兄弟八个人当中,有六个人在生前被封为侯,成才率颇高。
特别在《大军师司马懿》系列剧热播之后,有人对司马防的教育智慧大为赞叹,认为这才是人生赢家的思维,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04
在“司马八达”青少年时代,最出类拔萃的,是大儿子司马朗,他比司马懿年长八岁。年少而知礼,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父亲的字,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先后担任丞相主簿和兖州刺史等职务。
不过,在更有前瞻性的名士眼中,司马家真正的翘楚另有其人。当时,名士崔琰就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敏明哲公允,刚强果断英勇,不是你能比得上的。”而他口中的弟弟,正是司马朗的二弟司马懿。
上有父亲的严格管教,前面又有兄长的光芒遮盖,再加上童年时代就经历了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正常的入仕为官的途径受阻。青少年时代的司马懿显得暗淡而沉默。
现存史料中对司马懿青少年的描述不多,从后来的种种表现看,司马懿早年在读书方面是下过一番苦功,只是相对于强调德行教养的《礼记》,他涉猎更多的,应该是更具实践价值的《易经》和《春秋》。
正如崔琰所预测的那样,经历了厚积薄发,司马懿的能力逐渐显露出来,得到了曹操的关注。但他的谨慎和隐忍,和他的对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张扬与自信全然不同。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司马懿坚决不站队。为此,他两次拒绝了曹操的征辟,甚至不惜以长期装病为代价。直到30岁左右,实在无法推脱,才出仕为官,辅佐曹操的次子曹丕。
此后的故事耳熟能详,司马懿先是作为曹丕智囊团的重要成员,帮助曹丕击败曹植,获得储君之位。曹丕代汉即位后,司马懿历经曹丕、曹睿、曹芳三代魏国君主,逐渐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对外,司马懿与蜀汉的诸葛亮对垒多年,虽负多胜少,但也有效遏制了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对内,司马懿铲除异己,在249年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灭了同为托孤重臣的皇族曹爽全家,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控制人。十六年后,他的孙子司马炎正式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司马懿被追封为“晋宣帝”。
05
在权力的游戏中,司马氏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围绕着司马懿及其子孙的巨大争议,却从未消失。从高平陵政变对曹爽一族的赶尽杀绝,到其子司马昭授意弑杀魏国的君主曹髦,司马氏夺取天下手段中的权谋与血腥,并非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可以搪塞过去的。著名的《厚黑学》作者李宗吾把司马懿称为“厚黑宗师”其实并不为过。
昔日司马防最严格的管教,为何会培养出“厚黑宗师”呢?大家知道,家庭教育是一个言传身教结合的过程。回顾司马防的教育,言传中或许不乏坚持立身行事原则的教导,但从身教的角度来看,关注家族利益最大化,始终是司马防考虑问题的终极出发点。
无论是董卓、李傕、郭汜还是曹操,他们的正义与否,和司马家族的存续相比,都不是司马防最看重的因素。这种言传和身教的脱节,也在很大程度导致司马懿形成了隐士和谋士的双重人格。
在流行的剧集《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由于艺术加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司马懿种种选择背后的无奈。但在实际的历史上,司马懿几经挣扎后,大多选择的,是成全司马家族,牺牲他人的方案。这和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何其相似。
司马懿身后,并未将天下苍生疾苦略萦心上的西晋,也终究成了不足六十年的短命王朝。留给人们的回忆,除了皇亲国戚斗富的豪奢、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无知以及八王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外,实在乏善可陈。
反观同样满腹经纶的诸葛亮,在作出辅佐刘备的选择后,终其一生为之奋斗,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而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都在保卫蜀汉的战斗中慨然赴死。两相对比,差距不言自明。
总结一下,以司马防为代表的河内司马氏,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本着高度的实用主义原则教育子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但这种把家族利益凌驾于天下苍生的教育哲学,终究难以持久,不足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