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二年级男孩子的家长,是一个特别容易焦虑的群体,为啥,相比那些学习好情商高的女娃们,男娃普遍开窍晚。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和教育模式转变了,目前的小学和教育环境普遍鸡血,老师要求又高,面对学习不开窍贪玩粗心的男娃们,家长面对老师的责问和忽上忽下的成绩,难免会焦虑。
今天就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触发我讲出观点的,是这两天我和女儿的幼小衔接老师有一些不同意见。
起因是五岁半的女儿幼小衔接数学每周有两节课(周六下午三个小时),她不想上了,然后我考虑到已经学到了20以内加减法,一年级上学期也就这个进度,然后她最近身体不好抵抗力差,这个冬天已经发烧感冒三次了,想给她减减负(她的课排的很满,其他跳舞画画之类的说给她减掉一门吧,她不同意)。于是我就跟老师说数学课不接着学了,然后老师就电话跟我沟通,她的观点基本就是:你的女儿,很聪明,学习态度也很好,如果她能坚持下去,那么到小学,不保证她每次班里第一名,但肯定是前几名,和你那个成绩中下的儿子,以后肯定不是一个层次的。
这些话她重复讲了3-5遍之后(她是真的很着急,不忍心看着一个好苗子中途而废),“你的儿子成绩中下等、未来你女儿肯定比你儿子高一个层次”这些字眼刺激到了我,就忍不住讲了我的想法。
小朋友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的成绩是不作数的
男孩子开窍晚,潜力在后面,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高中成绩会爆发的
小学低年级我们对成绩没有要求每次必须考前1-2名,相比成绩,我认为孩子的健康、学习兴趣更重要。
其实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听老师反馈对我儿子和女儿的不同评价,别的不说了,就连轮滑教练都说:“妹妹很好,她一定要接着学啊,她很专注,哥哥嘛,就不太行了,我发指令的时候,他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线上英语课老师的反馈,几乎每个老师对妹妹的评价都是太棒了,“她不仅全部回答正确,她还会提问,这一点非常好”;对我儿子的评价就是:“请家长关注他的注意力问题”
但我内心,却一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男孩子开窍晚,但他善于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后面潜力大,逻辑好、数理化的思维到后面会发挥优势。男孩子有时候你看他发呆,那是他在思考。
为什么会持有这种观点,可能和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吧,所谓“别人家的孩子”,说的就是我本人了,从小班里第一名,班干部,到初中就年级第一名了,但到初二和高中,成绩就被从小成绩没那么好甚至调皮捣蛋的男生超越了,当然成绩还是年级前几十名。
而我弟弟,从小学习不开窍,调皮捣蛋,没少挨揍,然后到了初中和高中,开始发力了,直接从小县城的高中考上交大,现在都博士了。
然后我就观察我家俩娃,真的和我和我弟小时候状态一样,哥哥作为男孩子就是开窍晚,而小人精的妹妹,那股学习的认真劲,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为什么劝男孩子的家长们不要焦虑,原因有两个:
1.如果你家娃成绩是中下等,那么以后学习过程中,都是进步的空间。
而从小成绩都是1-2名的娃,你想想她压力都有多大,不是有个孩子自杀,就因为考了个第二名,她回回都第一名,考了个第二名,就受不了了。为了保持这个第一名,她得付出多少努力,来达到这个完美的要求,她不能犯错,一个错误都不能犯。
但是你想,人类重要的进步和伟大的创新发明,怎么来的,试错来的,甚至是意外错误导致的偶然发现(例如日本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工程师,因为实验操作错误,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所以说,犯错,然后自己发现了又纠正过来,是孩子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发展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完型理论,强调的不就是顿悟嘛!
所以教育学者有种说法:小学阶段,小朋友没必要回回考100分,因为这是要通过很多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满分的代价,牺牲的是自主思考和学习探索的兴趣!
另外你想,等孩子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面临社会上真实世界的挑战,哪有那么多现成的标准答案,更不是你能回回考100分拿第一名就能解决的,考验的是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失败一次再接着来的耐挫能力、和别人合作共赢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而非我是第一名我比你们都强的自恋心态,和错一次都受不了的完美要求。
这里想插入一个案例,北大学生弑母案的主角,从小被强控制型的母亲逼着学习,要求极高,不允许玩,最后虽然考上了北大,看上去身体是完整的,但他的内心,他的灵魂,被那么死死地控制着,已经非常分裂和破碎了。
所以我想讲的,家长没必要把应试教育体制内的成绩优秀作为硬性目标,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孩子没开窍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成绩不好也没必要焦虑(当然基础还是要打好,学习习惯也要养好),培好土浇好水,静待花开。
2.两种技能学习曲线
第一种技能学习曲线,主要针对封闭性技能,技能水平的发展呈对数曲线的形状,就是一开始增长很快,但到后面会越来越平缓,越来越困难,比如练钢琴、打乒乓球、练字、速算,小学低年级的很多基础技能,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种技能学习曲线,主要针对开放型技能。技能水平的发展呈指数曲线形状,一开始增长慢,但到某一个临界点之后,增长会越来越快,增长的空间会比较大,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
比如很多理科类的学科,就属于这一类型,对综合能力要求挺高的,一开始积累阶段看不出啥优势,但后续可探索和提升空间其实蛮大的。这也就是,为啥很多男生到初中、高中更有优势的原因吧。
另外有的家长问了,万一我家娃到初中高中了成绩还不行,没有起色,那怎么办,还是很焦虑啊,尤其是初中后开始全区排名,每次考试都排名,你一看这个排名就焦虑的不行,很多在娃小学阶段实行快乐教育、没感受过这种压力的佛系家长也不淡定了,开始焦虑,开始要求孩子的成绩,然后孩子正好到了青春期,尤其是男孩子,开始逆反,就产生激烈的对抗甚至厌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孩子成绩每次100分,不焦虑的去要求孩子必须学到什么程度,不过度的超前学习,但肯定不能放任自流,基本的学习要求、自主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目标意识、认真努力学习的态度,肯定是要抓的。
如果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出来这些,或是孩子刚升初中换了新环境,还没适应或者就是真的能力达不到,导致成绩差,也不要太焦虑,如果孩子表现出了对于学习的焦虑,感到压力大甚至厌学,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硬碰硬去逼孩子,家长要做的,恰恰是减轻孩子的压力,疏导压力,提供支持。
一个近期的真实的案例,一个男孩子上高一,早上起来说我不想上学了,我压力大失眠,然后家长就开始吵了,妈妈甚至站到阳台外面要跳楼,威胁她儿子一定要去上学后来警察来了开始劝,后来也找了专业的心理机构去辅导,这个男孩后来转到国际学校,变化非常大,进步也非常大。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子小学阶段基本就放羊、快乐教育的模式,到初中跟不上被老师退学,他自己非常痛苦,抑郁厌学,他妈妈更痛苦。但后来想通了不逼了,让他自己在家爱干嘛干嘛,后来这男孩玩游戏学编程自学模拟飞行啥的,不仅给大学开发模拟飞行的教程,最后还考上了美国的飞行学院,非常优秀的毕业了。
当然这都是极端案例,总而言之,家长们还是放平心态,不要太焦虑。
就算孩子真的成绩不行,在应试教育中无法成功,比如像方一凡,到高二了还是除了学习不行,其他样样都行,我们还有别的路可走啊,没必要在高考一棵树上挂死,要相信在现代社会,就算你成绩没那么优秀,也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得到幸福,过好这一生。
这不是单纯的佛系,而是我们对未来有信心。
我们了解学习的基本规律、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心理规律,我们了解真实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能力 ;
我们能想到未来当AI替代人工成为主流时,独立的思考能力、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意能力、能理解别人有共情能力,才是真正要培养的能力。
当我们了解这些时,我们会更淡定,对待孩子也会更有耐心,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