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升学、就业、换工作的时候,在选择投资的时候,甚至做了管理者,考虑该给谁提拔的时候,都免不了要做决策。任何的决策、无论这个决策有多小,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可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又一个有一个的决策所组成的,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理性的头脑。
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理性思考而不是被直觉所左右?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结果导向,更应该监控过程
抓住老鼠的就一定是好猫吗?业绩好的员工就一定是好员工吗?作为一名管理者,过去我所深信不疑的便是结果导向,认为结果就是一切。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自己应该重新思考自己对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现在有两支足球队正在进行一场比赛,一个黄队一个蓝队。黄队配合比较默契,防守颇有章法,进攻一直很猛烈,可惜运气不佳,总是提到门柱。而蓝队没有什么进攻机会,队员之间的配合也屡次出现失误,防守也漏洞百出。但是90分钟比赛结束后,两队以0比0打平,按规定进入了点球决胜负的阶段,在踢点球的过程中,蓝队以5比4胜出。那么你作为一个投资者,你更愿意投资哪支球队呢?
以成败论英雄一直被认为是常理,其实如果想把成功长远化,就需要更看重过程。不管我们正在做产品还是正在做项目,不仅追求结果上的成功,而且要追求可复制的成功,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成长。
一个好的管理者,要能够制定监控过程的机制,并且是否有能力看懂过程。我们投资、做决策、提拔新人,绝不能仅仅看成绩和结果,还要看这个成绩背后的态度、智慧、方法,是否值得我们去选择。
结果偏见是我们在日常决策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错误百出,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即使他在某一年的结果更好,也要归结于是运气因素,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重用。
今天这本书教会了我,不仅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过程中,只要对过程有了监控,那你的成功就是可复制的。
不管收入多少,你们的幸福感几乎是一样的
是不是越有钱越幸福?这是个自带流量的话题,我们似乎自从认识了钱这个概念以来就一直对这个话题争论不休。书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50年来,美国人均GDP增加了将近3倍,即现在的美国人要比他们的祖父祖母富有3倍,你觉得他们比50年前的美国人幸福3倍吗?
不要认为比你有钱的人,会比你幸福感更强。更不要人为经济条件不如你的人,幸福感就会比你弱。 其实你们感受到的幸福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在感知周围物质条件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适应性。
你可能还是不太相信:年收入5万的幸福感可能和年收入50万的幸福感是一样的,住50平米的房子可能和住200平米房子的幸福感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物质的适应性很强,比如刚刚搬入新居,刚刚买车的时候,会幸福感爆棚。刚刚落入人生低谷,刚刚和爱人分手,也会突然觉得各种沮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和沮丧感都会逐渐地平复下来,周围的一切事物又成为了习惯。
所以,万万不可追究与自己能力不相匹配的高端奢侈生活,哪怕刚刚中了彩票,项目意外成功。因为你很快就会适应更奢侈的生活状态,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维持。当生活回归到应有水平的时候,又要体会一次失去的痛苦。
就算有了生活变故,也不必感到沮丧。必须在自己有了足够的根基之后,才能够小心翼翼地将生活上升一个层次。
提升物质享受的时候需要小心翼翼。那么我们的财富应该用在哪里?当然是用在提升能力、提升自我价值,丰富精神世界,才会物有所值。
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激进还是保守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比较复杂。要想弄清楚,在这里引用书上的两个题目:
题目1
假设你现在的资产价值人民币30000元。今天你必须要面临一个选择:
A.确定损失人民币5000元。
B.请你抛一次硬币,如果正面朝上你将没有任何损失,如果背面朝上你将损失10000元。
题目2
假设你现在的资产价值人民币20000元,今天你中了个彩票,但是也要面临一个选择:
A.确定获得人民币5000元。
B.请你抛一次硬币,如果正面朝上你能获得人民币10000元,如果背面朝上你将一无所得。
其实,两个题目描述的事情是一样的。两道题的A选项,你都将会拥有25000元;B选项,你都有一半的概率拥有30000元,另外一半的概率拥有20000元。区别只是一个是得到,一个是失去。如果是理性的投资者,对于这两道题的选择都是A。
但是世界上纯理性的人并不多,如果你的答案是第一题选择B,第二题选择A,那么你就和大多数人一样,符合 前景理论 。
在得到的时候,人们通常的选择是风险规避的。
在失去的时候,人们通常的选择是风险喜好的
其实得与失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一种决策可以说成是“得”,也可以说成是“失”。制定一个高目标,那没达到这个目标,就是“失”;制定一个低目标,那么超出了这个目标,就是“得”。设置的参照点不懂,非理性的决策者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险偏好。
作为管理者,我们也可以利用前景理论。通过为员工制定不同的目标,来引导整个团队对于风险的态度。如果希望未来团队更勇于冒险,那么就制定高一些的目标,如果希望团队未来更加稳健,就制定低一些的目标。
在我们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就要抛开“参照点”这个陷阱。在对有关财富决策的评价中,我们要以最终财富作为评判依据,而不是看这次决策带来的损失还是获得。
对生活负责,我们要做好每一个决策
《别做正常的傻瓜》这本书通俗易懂,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通过对比一个个 “正常的行为” 和 “理性的行为” ,为我们揭示生活中每一种常见的决策陷阱。这本书要介绍给我们的,其实是一门名为“行为决策学”的科学——一门研究人在决策过程中行为规律的科学。
通过读书,不仅能够帮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更能在未来的选择,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为我们提供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