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传统基础上。英国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培根,将科学从神坛上拉下了,认为科学是不断创造新知识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科学应该被用来改变人类环境的思想。
法国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孔狄亚克和克劳德爱尔维修对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其中,孔狄亚克认为,人类活动和思维过程都是经验和习惯,因此人类的整个发展依赖于教育和环境。爱尔维修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教育能够使人达到完美。他们都赞同,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是教育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则发展了他们的观点,认为,人们的感知能力和知识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的。最后,马克思主义借用人性完善的思想和通过物质世界的改变来促使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
马克思认为,公共教育应该促使个人目的变为公众目的,自然独立变为精神独立以及原始动力变为道德动力。统治阶级不可能为工人阶级的孩子提供适合的公共教育,因为这终将带来无产阶级的最终自由,意味着贫困和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消除。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统治的需要,是不会为了孩子们或一个更为自由、人性化的社会而提供教育服务。
值得推荐并引发我思考的一本书——《被压迫者的教育学》的作者,巴西的保罗佛莱德,吸纳的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和现象学的许多主张,提出了“传统教育是建立在‘储蓄’概念基础上”这一观点。佛莱德借用“储蓄”这一概念,指那种由教师选择教育内容而学生是为了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的教育实践,实际上,引发的是学生变成被压迫者,而教师成为压迫者的教育现实处处时时皆有。在这种教育实践中,知识就像是学生的银行存款,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创造、挪用、转移、转让或发展这些知识的权力或技巧,所有的一切,都有压迫者(如教师)的权力支配下,被诱使去死记硬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将它们看成是必需的和必然的。这种教育,压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潜能,削弱了他们的批判能力。用这种方式,压迫者通过控制个体的意识来维护自己对被压迫者的支配权。
为此,佛莱德提出了“提问式教育方法”,提出教育应该是师生在对话关系中共同工作。日本的佐藤学,应该是受到佛莱德的影响,引发了他的著作《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提出了“学习是对话与相遇”的观点,改变了教师形象。
“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体现在课程中,课程再生产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阶级的认知、学习、言语、书写和习惯。而且,这一切都是打着客观、公正以及道德的幌子。”显然,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以及学习课程的方式都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间接影响的方式。那么,如果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对社会和文化现状的认识,那么,人们就能够摆脱非历史的意识,成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改革者。
马克思的《论教育》对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的理解,具有极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