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被太行母亲拥于怀抱,给予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境内山脉纵横、自然风景奇绝,所处地理位置更是优越,为“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如今的林州市作为作为河南省的经济强市,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而林州取得的一切都要从她的人民和一条渠的故事说起,带着好奇与疑问跟随着学院的实践团,我怀着崇高的敬意踏上了探寻林州故事、探寻那条渠——红旗渠的旅程。
太行给林州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却没能为林州带来足以滋养林州大地生息的水源。“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数百年来,林县旱魃肆虐,林州县人民数百年来在缺水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祖祖辈辈想水、盼水。人们常常挑着扁担徒步跋涉一二十公里去取水,而一旦时年干旱便颗粒无收,水资源的匮乏极大的掣肘了林县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林县人民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发起了引漳入林的动员令,号召全县百姓将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破林县百年困局。于是十万修渠人浩浩荡荡进太行,历时十年造就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不仅带来了滋养林县生命之水,修筑过程中所产生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润泽着代代林州人民的心田,成为催促林州不断奋进的精神活水。
英雄的时代
县委一声号令,杨贵、李贵等领导走在修渠队伍前列,千万修渠人,以天为被,倚崖为床。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财政紧张,红旗渠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不能伸手向国家要”成为林县人民修渠时响彻云霄的口号,物质条件极度的匮乏并没有浇灭林县人民的斗志。粮食自己带、工具自己修、炸药自己造、水泥自己制、石灰自己烧,同时工地还将生产的建筑材料售卖换取机械,最大的节约建设成本。红旗渠建设总投资共六千八百六十五点六四万元,县社队投资五千八百三十九点六六万元,占总投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在那时孕育。
行走于红旗渠渠畔,峭壁上的毛泽东语录至今仍清晰可见,成为鼓舞人们修渠的精神动力。周恩来总理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工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了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的土石方达到了2225立方米、总干渠长度达到了70.6公里,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样巨大的工程量放在现代也是一项难以完成的工程,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却做到了,创造了一个奇迹。
英雄的人民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就这个奇迹离不开英雄的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纪念馆内,我们实践队一行人在一处纪念碑面前驻足凝视了许久,上面镌刻着一个个名字代表着一位位为修渠而奉献出生命的烈士,最小的牺牲者仅有17岁。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离不开那些英雄的建设者,我们专程拜访了当年被砸下两颗门牙的红旗渠除险队队长任羊成爷爷,巾帼不让须眉勇的李改云奶奶,红旗渠“小老虎”张买江爷爷,从他们的身上,发现了很多现代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当问起任羊成爷爷被吊在悬崖峭壁上害不害怕时,爷爷说,嘴上说着不怕,但双腿还是打哆嗦,但是害怕也要上;李改云奶奶作为妇女队长身先士卒、舍生忘死,诠释了什么叫妇女能顶半边天;“小老虎”张买江作为最小修渠人,带着两辈人的希冀在引得渠水西来。
李改云奶奶的故事,令我印象尤为深刻。李改云当年作为妇女队长,在工作中关心姐妹们生活,深受大家爱戴,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当年的一次塌方险情中,李改云不顾自身安危,转身逆向而行救下十六岁的郭焕珍,自己却埋在了乱石之下,失去意识,险些丧命。李改云在危难之际却仍然想着红旗渠建设,对带队团支部书记说:“我没能完成任务,如果我死了请别把我带回林县,就把我埋在红旗渠,让我看到渠水西来。“李奶奶面临生命危险,却仍时时刻刻心念红旗渠的舍生忘死的精神,令人动容。
红旗渠建设历时十年,81名民工为实现梦想,坦然面对生死,无悔血洒太行。然而这并未阻挡住林县人民,在数十万民工的奋战之下,终于修成这千古一渠,改写林县河山,让林县从此摆脱缺水的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林州当今的建设中也在大放光彩,林州人修渠时积累的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林州建筑走出太行,成为”中国建筑之乡“。”样样争先进,行行争一流“的标语在林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激励着林州人民不断地勇立时代潮头,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林州奇迹。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当今所享受的一切成果全部来自先辈的无私付出,我们取得的一些切成就也源于先辈的积淀,因此回望过去我们要学会感恩,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奉献青春,回报社会,承先人之志,立时代潮头,吾辈青年须躬行。
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