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后,多地出现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显著下降的现象。这一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结合权威数据与专家分析,我们梳理出以下核心原因,揭示劳动力流动格局的深层变化。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企业用工需求疲软。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至3.2%,就业缺口高达4.02亿人。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用工大户受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冲击,岗位需求持续缩减。例如,建筑业农民工数量较2014年减少超1500万,部分企业因成本压力选择自动化替代人力。
农民工群体以60、70后为主,平均年龄已超41岁,未来五年将有7500万高龄农民工退出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提升,更倾向于选择灵活就业(如外卖、快递、直播等)或技能型岗位,而非传统体力劳动。数据显示,2025年灵活就业人员占比或超城镇就业半数,收入水平甚至高于部分制造业岗位。
大城市房价、租金居高不下,叠加疫情后收入波动,农民工“城市生存”压力陡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跨省务工人员较2019年减少378万,更多人选择省内就近就业。此外,企业裁员加剧、就业竞争激烈,农民工群体首当其冲,被迫返乡谋生。
政策推动下,乡村与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多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电商和旅游业,提供本地就业机会。例如,钟山区召开返乡人员座谈会,推出创业贷款、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吸引农民工“回流”建设家乡。2025年春运期间,甘肃定西等地组织“点对点”返岗专列,但部分务工者坦言“家乡发展快,明年可能不再外出”。
户籍制度改革使部分农民工转为城镇户籍,从统计层面“消失”。截至2024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已达45.5%,未来这一趋势或持续稀释农民工总量。
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等导致外向型制造业订单波动。珠三角、长三角等传统用工密集区出现“订单荒”,迫使农民工转向跨境电商物流等新兴领域,但这些行业更依赖本地化、灵活化用工,跨省流动需求降低。
农民工减少既是人口结构、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从“拼命向外”到“内外均衡”,从“体力谋生”到“技能致富”。未来,如何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提升县域经济承载力,将成为破解劳动力市场难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