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解读《三字经》(一)

《三字经》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蒙学之冠”、“千古一奇书”、“袖里通鉴纲目”。从古至今就一直是首推的启蒙经典。它为什么这么重要?能有这么深远的影响呢?

昨天我已经分享了它的作者和历史背景,但除此以外还因为它的内容。

《三字经》里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书籍无法企及的。里面涵盖的内容有:教育、礼仪、文化常识、文化典籍、历史朝代、劝学勉励。

正如书上所说:“若能句句知诠释,子史经书一贯通”,可见《三字经》学术水平之高。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正式的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本性都很接近,但后天成长的环境、习惯却各不一样,如果孩子不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专注一致地培养孩子。

开篇这12个字就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勤劳、善良。

我们中华民族(汉族)从未对外扩张或对外进行侵略,这和我们人民的心性和品性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我们一直有经典的滋养,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的基因里积累了祖祖辈辈的优良品质。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自性、本性就是善的、向善的。保护好我们的性,命就会好,因为生命最初的东西是最有能量、最宝贵的。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其实是个哲学话题,自古以来一直都有不同的见解。

孟子主张“性向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而孔子却没有明确表态,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性可善可恶,什么环境造就什么人。

而王应麟为什么认为是“性本善”呢?我想这得从他的写作初心来看。

《三字经》是写给元朝的汉人看的,他告诉子孙后代,我们生来就是善的,是好的,他想把这善良的根埋进子孙后代的骨血里,让我们的优良品性一直延续下去。(纯属个人见解)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都差不多,但习惯却各有不同,这里的“习”指的是习惯、习性。

我们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习惯,习惯的重复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改变命运。那习惯要怎么培养呢?

要养成好的习惯就得多注意他平时的一些行为,而行为的动机由我们的认知来决定,认知又从哪里来呢?只有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认知。

认知提高了,行为就会发生改变,行为改变了习惯也就变了,慢慢地性格也会发生变化,命运也随之改变。

所以,最后能改变命运的是学习。但我们现在对这个“学习改变命运”的理解有所偏差,总觉得学习是学习知识,要考上好大学、拿到高文凭,这样就能改变命运。

其实不然,拿到高文凭、高学历只能让阶段性的人生变得顺一点,但却改不了我们的命,只有学“道”、学“德”才能改变我们的命。

想想那些国家领导、公司高管,他们是靠什么才能得到下级的拥护和尊重,是靠他们的能力呢?还是靠他们的德行?

当然他们也有很好的能力,但有能力的人就能当得了领导吗?答案显而易见。“德”才能配位。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教化他,本性就会发生变化。这句话大家都能理解,但如果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你会发现,这句话是多么有力量,是多么重要。

作者王应麟担心蒙古文化侵蚀我们的汉文化,担心子孙后代被驯化得和蒙古人一样凶残、野蛮。

所以他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教化的作用,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优良品质一定得延续下去。

他的愿望实现了,后人没有忘记根、忘记本,我们现在还在继续学习传统文化!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的根本原则在于专注和坚持。这里的“专”有两层意思:对于老师来讲,要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德行、品性,教孩子如何做人;对于孩子来讲这个专指的是专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就是通过传授经典来教化孩子,教孩子做人,孩子学会做人自然也就成人了。

写到这里我也要感恩经典带给我的滋养,当我重新解读这部经典后,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对我们的祖先有了更崇高的敬仰!

感恩屏幕前的你读到最后,希望你也能有所收获,欢迎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