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把“普通心理学”比作手心,那么“变态心理学”就是手背;两者构成了一正一反。“社会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的横向展示,而“发展心理学”则是心理的纵向维度;两者是一横一纵。“咨询心理学”就是对以上四门心理学的“互联”。
很多学员跟我谈话,总觉得我在给他们挖坑。作为一种促使他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心理咨询技术,这个“坑”该如何挖、深浅度如何,的确是需要机会——当“机”而“会”的。对此,更加文雅的表达方式大概叫作“破”。
有心理咨询经验的咨询师们都能同意“一切心理问题都表现为强迫性重复”这一说法。“强迫性重复”就是“执”,而心理咨询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破执”。其实,我们每个人既往的认知、情感、思维,以及需要、动机、人格,也都不同程度上让我们陷入“执”中而执迷不悟,的确需要有人给“破”一下才能进步。
由于对当年老师破我的“执”时带给我的那种醍醐灌顶、石破天惊的震撼至今都记忆犹新,我在给自己的学员“挖坑”时总希望也能达到那种效果。但事实却不能如愿。我反思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道行不深,其次是因为我所面对的大多数学员并不像当年的我,在面对老师的“破”时,至少有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已经“立”在那里了。
因此,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跟学员交流时,总热衷于基础的强调和知识框架的搭建,也就是试图“立”。我常说的横联、纵联、互联或胡联就是“立”的方法之一。
比如,我们知道学习心理学理论,其目的无非就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指导实践。可简而言之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搭建成这个架构很重要,几乎所有求助者都是为了寻求“怎么办”而来,咨询师需要做的不只是为其解释“为什么”,更重要的是与其探讨被困扰的问题“是什么”。明白这一点,不但在认知层面知道心理评估或诊断的重要性,也会在行动层面去基于当下进行观察并体验情感。对此,那个叫作“咕咚来了”的童话故事,已经为我们讲得再明白不过了。
再比如,科学思路是:假设→理论→实践。就是说,先有假设,通过验证假设创设理论,然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是因为在实践环节受挫,他们在求助于心理咨询时总以为自己的理论出现了问题,岂不知问题的根源在于错误的假设。
前几天一位婆婆前来咨询,她想通过心理医生来确认一下自己和儿媳妇没完没了的争吵是不是自己错了。落座后的头半个小时,都是她在抱怨儿媳妇太懒,诸如回家后不做饭、不收拾卫生之类。这让我意识到,她在自己“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是明确告诉儿媳妇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儿媳妇当然不听。整个咨询,我都试图让其领悟到她的根本错误在于头脑中有个关于婆媳关系的伦理“假设”,认知心理学称之为“不合理信念”。
那么,心理学是一个怎样的架构呢?我习惯说的是:假若把“普通心理学”比作手心,那么“变态心理学”就是手背;两者构成了一正一反。“社会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的横向展示,而“发展心理学”呈现的则是心理的纵向维度;两者是一横一纵。可以把“咨询心理学”就是对以上四门心理学的“互联”。而“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的具体操作则有待于对这些心理学知识的“胡联”了。
我个人的体会是,一旦所学习的知识达到了“胡联”的水平就算是“立”起来了——有了自己的架构。此时,别人的任何一次“破”都是一次拓展。当然,当一个咨询师具备了“胡联”的能力,在咨询和讲课时哪怕不能游刃有余,也具备了十足的底气,可以吹牛说——
横,可波澜壮阔;纵,可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