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二月二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李林甫等人编撰的《唐六典》中提到了唐代中尚署每年二月二都会向皇帝进贡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然后皇帝再把这些尺子赏赐给大臣。张九龄和唐玄宗二人的《谢赐尺状》、《答张九龄谢赐尺诗批》便是对赐尺仪式的一次记录。
赐尺仪式是依据《礼记·月令》关于日夜分的记载发展而来的,并在公元7世纪左右固定在二月初二这一天。此时二月初二还未发展成为一个节日,它被作为官方进尺赐尺仪式举行的时间,其寓意也是希望臣子们能够权衡利弊及秉公办事的良好愿望。
虽然二月初二在唐代没有成为节日,但唐德宗听从大臣建议在二月一日设立了中和节,与上巳节、重阳节合称为三令节。
在中和节这一天民间会举办各种活动,还会放一天假,因此中和节成为唐代节假日之一。
而二月初二成为节日是在中唐以后,这一点大多可以从中唐诗人的诗词中发觉,如李商隐的“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二月初二为何会在中和节后呢?这大概和唐朝热衷过节娱乐的风气有关。因此在中唐以后,中和节逐渐演变为二月初二,民间通常会举行寻花采菜、踏青宴游、迎富等活动。
除了唐朝热衷于过节的原因外,二月初二的出现也和我国节日多位重数有关。
二月初二与龙抬头相关联是从元代开始的,此时二月二固有的习俗仍有传承,再此基础上又新增了杀虫、撒灰、祭祀、迎女等习俗。
等到了明清时期,二月二已经成了民间固有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也开始广为传播。
二月二之所以要剪头,一是和古代星宿有关,二是希望孩子或自己能够在新的一年里都有精神头,三是因为正月不能剪头,人们便会相约在二月二这天剪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