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读书分享第25天
《孔子如来》——(25)道德的变态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甜蜜花巧的语言,奉承讨好的颜色,过分做足的恭敬,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隐藏起怨恨,假装和他友善要好,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
在这里,孔子列举了三种人格姿态和一种行为都是道德的变态: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并对他们做出了耻的宣判,耻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法庭的最严厉的判决。
巧和令本来都是好词,为什么用在言和色上就让君子引以为耻了呢?因为,对别人花言巧语,胁肩谄笑,不仅有违真诚,还是自我的奴化。更为糟糕的是,这种自我的人格奴化,会导致君子方正人格的瞬间坍塌玩,萎缩。
孔子是很赞赏为人之“恭”的,“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孔子反对的是“足恭”,就是刻意做足的恭敬。比如,在街上碰到老师,打个招呼,问个好,甚至鞠个躬,都是“恭”,很好。但假若突然趴到地上去磕头,那就不好,因为有“做”的成分,其用心,就不好说了。
“匿怨而友其人”,怨他,却又强迫自己与之为友,这是对自己不公平。与之为友,却又内心怨恨他,这也是对别人不公平。君子不屈己,亦不欺人。
以上都是道德的变态,也是道德的丑态。实行道德,須是随意的而不是刻意和曲意的,应该是随意而自然的状态,不自然的状态一定不是道德的状态,至少不是自发自觉的状态,而是扭曲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