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两个字,道尽了做人的根本。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能做到、做得好的却不多。
哪两个字呢?一个是“孝”,一个是“悌”。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里,有子这样说: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即有若,比孔子小33岁,据说他的言行相貌酷似孔子,是孔子晚年最优秀的弟子。后世人们尊称他为有子。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孝”和“悌”放在最前面。而在《论语》开篇的第二章,孔子的高足有子专门论述了“孝”和“悌”,为什么他们把“孝”和“悌”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我们知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友爱,相亲相爱。
而“孝”和“悌”正是仁的根本。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父精母血凝聚生发而成。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看过很多新闻,现在有的年轻人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自伤、自残,甚至自杀,你可知道,你伤害的是谁?有人说这样做伤了父母的心,让父母难过。其实这样做又何尝不是伤害了父母的身体呢,因为你原本就是你父母身体的一部分啊。
既伤了父母的身,又伤了父母的心,你是有多么自私和残忍,才做得出这样的事呢?
有若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恪尽孝道,对兄弟姐妹谦恭友爱,那么延伸出去,他在外面就可以恪尽职守,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尽忠。
父母是一个人的“本”,能够做到孝顺父母,这就是不忘本。一个人只有不忘本,有这个“德”,别人也才敢用你。你若对父母不孝,你若忘本,尽管你才堪足任,但谁敢把重要的任务和责任交给你呢?若是用了你,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是迟早的事情么?
以小见大,观近知远。“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古今皆然。
说到孝,具体怎样去做呢?
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是否常与父母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2.你吃到好吃的食物,买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会不会也想到父母?
3.当你在工作、学习中取得了成绩,会不会最先告诉父母,让他们与你分享。而当你遭遇不顺,会不会最后一个让父母知道,不让他们为你担心?
4.如果父母已经上了年纪,你是否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你是否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照料他们?
5. 孝不如顺,你是否更多地顺从父母。如果在什么问题上你和父母意见不合,你是否能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交流?
一句话,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让父母为我们而自豪,让父母有尊严地老去。这就是我们今天应该去做的孝行。
另外,应该强调的是,孝顺父母要在父母尚还健在的时候去做才有意义。还有,孝顺不是做给别人看,尤其不是做给外人看。有的人,父母在的时候不孝顺父母,父母过世了却哭得死去活来。收几万几十万的丧礼,给父母修“庄严肃穆”的高碑大墓。戏倒是演得挺好,只是失却了真心,不仅无德,只怕还是一桩大的过错了。
再说说悌。兄弟姐妹之间谦恭友爱,和睦相处,父母看在眼里,自然会感到欣慰和喜悦。所以《弟子规》里说:“兄弟睦,孝在中。”悌也是一种孝行。
关于悌,给大家几点建议:
1.知道兄弟姐妹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应该私下在没有别人见到的地方,好好劝说,让他改正;
2.当兄弟姐妹遇到急难之事,应该立即前去帮助;
3.不得泄露兄弟姐妹的隐私;
4.要相互尊敬,多称赞兄弟姐妹的优点;
5.有了好的饮食等受用,与兄弟姐妹一起分享;
6.一起孝养父母,祭祀先祖。
古说诗书传家,传的是什么,是那几本诗书么?不是,是那诗书里的精神,是那讲述立人的学问,是那重视道德的文章。而“孝”和“悌”正是应该代代相传的君子仁德之本,华夏文化之根。
希望我们都培根固本,不要做一个刨根忘本的不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