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习平台2019-07-25
作者:侯金亮
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通俗地讲,知止就是常能有所节制,做事有分寸,不会被欲望所控制。知止不是教人消极保守、不思进取,而是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对于领导干部来讲,知止就是要时刻保持强大定力,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曾国藩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蝂传》。文章写了一种黑色小虫蝂,爬行时遇到东西,喜欢抓取过来背在身上,东西越背越重,又喜欢往高处爬,结果跌落摔死在地。柳宗元为蝂作传,是为了讽刺“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即便“观前之死亡,不知戒”。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力,更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慎终如始。
然而,“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思想上松一寸,必然导致行动上偏一尺。纵观古今,不知止的人并不鲜见。比如,晋国六卿之一的智氏,兼并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盘,但仍不知足、不知止,又去攻打赵氏,最后的结果是智伯兵败晋阳;吴王夫差在灭越之后,不顾实际国力,又去攻打强大的齐国和楚国,耗尽国力,最终被越国报复,国破身死。再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贪腐官员,无论为官之初才干多出众、政绩多显著,无不是不知止,欲求不满,管不住自己的欲望,思想变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正如《红楼梦》中“智通寺”那副震慑人心的对联所言:“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知止是一种自律和慎独,更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和境界。“得陇望蜀”之人时常可见,但要做到“得陇”还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就绝对做不到。知止者才能守住底线,不越红线,提升防线。不少优秀干部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焦裕禄知止,“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亲自制定《干部十不准》,决不容许自己的子女“看白戏”;杨善洲知止,在他那里没有“后门”这回事,从来都是公权为公、公款为民;李连成坚守“当干部就要吃亏”,亏了自己却把家乡建成新农村的典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做到“知止”,不仅能摒弃不公、不为、不仁、不义之欲,守住纪律规矩的底线,更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和不凡的人生。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领导干部只有常怀知止之心,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心存敬畏、慎独自律,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规,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为官,进而达到“任凭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