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亲戚家孩子因为放寒假无人照顾,借住在我家。孩子即将上小学,为了顺利过渡幼小阶段,父母每天给孩子布置算数和写字作业。
今日我无意间发现孩子在练字的本子是我收藏已久的大笔记本。我好奇地问婆婆,为何孩子练字不用专用米字格习字本,而且我这个压箱底的新本子,他是如何翻出来的?
婆婆用理所当然的语调说,孩子忘了带练字本,他妈在我书房找到了这个新本子,见我在睡觉怕打扰我,就先让孩子写了。
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此时,我看见孩子正在肆无忌惮地玩着我的瑜伽球,毫无违和感地将他感兴趣的东西纳入他的地盘。我正准备尝试教孩子如何建立他人和自己的边界,礼貌地借用他人物品,听到婆婆那番话,我沉默了。
我若此时好为人师,好心好意教育一番,也许在亲人眼中就会被贴上小气鬼、多管闲事、小题大做等标签。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奶奶都觉得亲人间不应有边界,我若给孩子灌输新观念,孩子会混淆、会困惑。所以,我必须沉默!毕竟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又何必苛责本是一张白纸的孩子。
教育观念也许没有是非对错,不同年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背景都有各自的教育方式,所谓科学育儿、经验育儿其实都是相对的。就距离感这档子事,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就大相径庭。
我想到一则旧闻。大致是说一个不懂英文的中国人到美国迷路了,进入一个美国家庭院试图找人问路。因为语言不通,这家美国人误以为中国人是非法闯入者,几次警告中国人无果,便开枪击毙了中国人。中国人家属诉到美国法院,案件结局是中国人枉死,美国人枪击行为被认定为合法合理的自卫行为。
其实这次悲剧的产生不仅仅是语言障碍导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距离感的理解差异所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宗族社会,人和人之间血缘关系越近,越缺乏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感。所以才有现在的熟人社会这种概念,越熟越好办事。而西方是法制社会,强调一种边界感,人和人之间彼此尊重各自空间,而且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此种差异,孰优孰劣,莫衷一是。
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的80一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面临着这种矛盾,如何取舍,我觉得还是要多一份包容,守好自己的生活边界,保持适度距离感。至于看不惯的教育方式,留给时间去给答案,孩子自己会做出选择,儿孙自有儿孙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