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一个姓吕的男孩极为好动。你看,书法课上他边咬笔头边晃荡。老师看见了,并没有批评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篆书字:
“谁知道这是什么?”老师问。“一串糖葫芦。”学生们已经大概猜到了老师的用意,故意大笑着起哄。老师也笑了:“大家手背后摸摸自己的脊梁骨,是不是一块一块的,中间连起来。”学生们兴致盎然地摸起来,并点头称是。“是啦,这是篆书的‘吕’字,本来指人的脊梁骨。听说过‘心吕之臣’‘吕梁英雄’这些词语吧,姓吕的人要有担当有能力,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学生们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刹那间掌声雷动。姓吕的男孩更是精神振奋,似乎做好努力学习的准备。博学智慧的书法老师利用汉字文化润物无声,着实精彩。
记得前段时间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语文课,她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快速识记“从”字,就让两个学生并排站立以表示“从”字是两个“人”组成。这节课和“从”字同时学习的还有一个 “北” 字。评课时,我给这位老师提了个建议,建议她让两个学生一个跟着一个站立表示“从”字,两个学生背对背站立表示“北”字,这样不但形象地展现字形,而且表演出来“从”和“北”的本义,也同时从字形和字义上把这两个字做了比较。因为甲骨文(从) 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是跟随的意思。甲骨文(北)是一个朝左的人,一个朝右的人,两个人面向相反方向站立,本义是违背。
我想,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学习汉字文化,读读《说文解字》,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一定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对汉文化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