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人,一个布袋,一副扁担,就能组成一个“剧组”,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在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就有幸看到了这样一部戏,这是我见过最“嚣张”的艺人,好似上演着一场永不落幕的独角戏,这就是有名的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又称被窝戏、扁担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全国其他省市也存有各种类似的布袋戏形式,但湖南邵阳布袋戏由于地方特色鲜明,布袋戏源于西汉初年,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神秘、精致、新奇、简便而富于流动性。600余年来,刘氏子孙一直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父传子,子传孙,口传身教,单线相传,使其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初创时期的表演方式和技巧,成为独家技艺,自我流派。
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民间手工制作艺术和表演艺术,它的道具雕刻精致,表演技巧性强,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未、丑、吹、打、弹、唱、要,全凭艺人一个人的手脚并用,声腔变化和十指的灵活调度。
表演时,艺人将木凳摆稳,把锣鼓等乐器装在板凳的机关上,将扁担插在板凳上的固定孔里,用装着铁插的一头顶起戏台,把蓝印花布的被套围在戏台下方的四周,艺人躲进布帷里,在双脚上套上制动乐器机关的绳索,锣鼓一响,声腔一开,邵阳布袋戏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无论是田头、树下、槽门边、堂屋里,只要有三尺空地,就可以开演各种各样的小曲大戏,十分简便。
布袋戏艺人不仅要有表演才能,还需具备雕刻手艺——担纲“主演”的木偶头像,一般都由艺人独自创作雕刻而成。偶人制作通常选用不易变形的樟木,依次开脸、定色、上光漆、穿红着绿,最后根据具体人物造型配上胡须、头发等,材质工艺虽称不上细腻华美,却也形神皆具。
邵阳布袋戏是融木偶技巧、戏剧唱腔、表演技艺于一体的原生态艺术,积日累久,光彩溢目。从2003年开始,邵阳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抢救布袋戏、保护其传人。2006年5月,邵阳布袋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在韶山非物质文化博览园的非遗大舞台每天都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山歌对唱、布袋戏、皮影戏、石坝鼓、三棒鼓、花鼓戏等等一系列传统曲艺节目,应有尽有!如果你想重温那些年的经典,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来韶山非遗园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