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简约至上,那么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本书——
简约就是要刚刚好,不多也不少,要真正地理解用户,删除不必要的、组织要提供的、隐藏非核心的,转移复杂性的,让用户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简单之美。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Tips集合,那么我也以这种要点的形式,写一下我印象比较深或者说感触比较深的一些点吧。
1、话说简单
简单并不意味着最少化。
“装饰应该紧密贴近设计本身,任何无关的要素都应该予以剔除”
简单的特征和个性应该源自你使用的方法、所要表现的产品,以及用户执行的任务。
简化用户体验时,要对每项改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作出评估。
2、明确认识——什么是简单的用户体验
书中提出了两种建立这个认识的方式:
1)用一句话把它写出来;
2)描述我希望用户拥有什么体验,也就是描述用户的使用场景。
每个设计都是在考虑诸多限制之后给出的方案。最好是在设计之初就搞清楚都存在哪些限制。
也就是说,要“理解用户”,那怎样更好的理解用户呢?
用户体验是否简约必须要在纷乱、多变的环境中才能考察出来。不受一些常见或异常的干扰影响,能够在人们别打断的间隙生存。
这一点我体会比较深,曾经做过一个语音交互的机器人,在安静的环境下测试完全没问题,而将它放在人多又嘈杂的展会现场,却会出现完全无法进行正常语音交互的问题,并且网络也会出现连接不上的问题,而机器人的语音识别与处理是在云端进行,再好的交互体验用户也体验不了。
作者把用户分为三类:
1)专家型用户:少数(有时最好对他们的意见视而不见);
2)随意型用户:新功能必须足够简单,此类用户学习意愿不强烈;
3)主流用户:使用产品的目的是完成某项任务,永远不会产生学会所有新功能的想法。
作者还提出一个比较绝对的看法:即便一个产品用了很多年,用户类型的标签也是不会变的。
设计简单的产品,记住要为主流用户而设计。
简单的用户体验是初学者、新手的体验,或者是压力之下的主流用户的体验。
理解感情需求能够帮你把握设计重点。
从简单这个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让用户感到自己在掌控一切:
1)用户希望感觉是在掌控自己使用的技术:站在主流用户的角度来思考“掌控”的含义——掌握结果。主流用户希望自己掌控起来容易、可靠、迅速;
2)用户希望感觉是在掌控自己的生活:有时意味着要完成一个任务,从这种需求出发,还应进一步问“然后呢?”反复问自己“然后呢?”最终发现用户的感情需求,合理需求,直至解决方案。
只有知道用户是谁以及他们真实的想法,你才可能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理解用户”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总是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但是这个角度如何把握,作者强调的这种“掌控”法,倒是可以一试。
下一个问题——“用户在做什么?”
关键是不能遗漏用户体验中的任何一个步骤。
要保证通过用户的语言来描述行动的经过,否则就有漏掉关键信息的危险。
关注主要行动,并且要从用户的视角把它描述出来。
例如,使用facebook的人不说“社会化网络”,他们想的是怎么和朋友分享照片和新闻。
“讲故事”大法——
三要素:可信的环境,可信的角色,流畅的情节。
你的设计应该与你所讲的故事完美契合。
作者提出电影的构思方法也适用于用户体验故事的构思——先从外而内,后从内而外:
环境—>角色—>情节
如果他们在情节上遇到麻烦,就返回到角色,设想角色会怎么做。如果在角色上无法做文章,就去挖掘环境,看看环境会如何影响角色。
在设计一件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比这件东西更大的环境。
极端的可用性:务必把目标定得高些再高些。
容易使用—>毫不费力地使用
快速响应—>瞬间响应
瞄准极端的目标,即使是那些无法完全实现的目标,也能够帮你保持产品简单。
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深层次原因,然后再拿出一个优雅的、堪称完美的有效方案。——Steve Jobs
3、简约四策略——删除、组织、隐藏、转移
1)删除:
注重功能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做的事情虽少,但却比竞品做得好。
问自己“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渐进的添加最重要的功能和内容。
删除不必要的功能。
但是,把一切难于实现的功能统统抹杀是典型的错误做法。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无情地删除最有意思的功能。要总揽全局,保证只交付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功能和内容。
按优先级对功能排序时,用户认为那些关系到他们的日常使用体验的功能最有价值。
另外,能够消除他们挫折感的功能同样也会受欢迎。描绘用户故事时,寻找常见的挫折和难题。但是如果你想的只是怎么制造新问题或者猜测用户最看重什么,那么“假如”的价值就不大了。搞清楚这个功能对用户是否真的重要。问一句“我的目标用户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吗?”
与新增功能相比,用户更关注基本功能的改进。
问题绝非“为什么应该去掉它”,而是“为什么要留着它”。
对用户的要求做逆向工程——搞清楚用户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一个小的变化导致了复杂的流程,就应该退一步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把注意力集中到客户的目的上面。
砍掉不必要的功能,要强过无意义地堆砌功能。
产品如果承载过多的功能,更有可能降低主流用户的满意度,而对产品的长期盈利能力造成伤害。
删除功能之前,最开始应该考虑的,是哪项功能最接近用户的核心需求。
要知道人们真正关心什么,探知他们对删掉某个功能后的产品有什么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做个模型出来让他们试用。
排定功能的优先级,遵循如下原则:
a.确定用户想要表达的目的,并排定优先次序;
b.专注于寻找能够完全满足优先级最高的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c.确定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干扰源,并将解决这些问题的功能按难易程度排出优先次序;
d.不要以功能的多寡来认定产品的价值,应该看产品是否能满足用户最高优先级的目标。
e.去掉分散注意力的视觉元素,可以让用户感觉速度更快,而且更有安全感。
关于选择——
如果选择超过了一定的界限,特别是在很多选择都相似的情况下,选择反而变成了负担。
聪明的默认值:适合大多数人口味的选择。
在向用户提供选择时,想清楚用户会不会因为这些选项而不知所措,或者这些选项会不会动摇他们的决心。
记住,主流用户希望“够好就行了,快点”,而专家则希望“尽可能地完美,等多长时间都愿意”。如果想设计受主流用户喜爱的简单体验,就问问自己,向用户提供这些选项会不会因为追求完美而牺牲速度和简单,如果是,删除那些选项。
为了避免发生错误,设计人员经常会独断用户——“你确定要这样做吗?”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方式是很差劲的。因为这样会干扰所有人,即使人家的选择没错也不能幸免。
关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疑问,“二次确认”是现在主流的做法,很多用户实际上也习惯了这种流程,甚至可能当没有出现二次确认时,会有不安全感。对用户来说,这种二次考虑的机会,是一种很差劲的体验吗?这个可能分场景吧。。可能对于产品设计人员来说是可以利用的一点,比如提交订单的时候不设二次确认,而在取消订单的时候设一个比较长的路径。。
作者的观点是:消除错误的来源是简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思路。
减少视觉混乱——
a.使用空白或轻微的背景色来划分界面,而不要使用线条;
b.尽可能少使用强调,如果仅加粗就行了,就不必又加粗又放大又变红;
c.别使用粗黑线,匀称、浅色的线更好;
d.控制信息的层次,最好总共不超过三个层次——标题、子标题和正文;
e.减少元素大小的变化;
f.减少元素形状的变化。
删减文字——删除引见性文字,删除不必要的说明,删除繁琐的解释,使用描述性链接。
但是不要删减过度。。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局面。。
干掉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聚焦于项目,聚焦于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
2)组织:
只强调一两个最重要的主题。
关于分块的建议:把项组织到7加减2个块中;分块越少,选择越少,用户负担约轻。
利用不可见的网格来对齐界面元素,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虽然用户看不见有网格,但视觉上想象会告诉他们“接着请看这里”,根本用不着明亮的颜色或者动态图片。网格越是简单,效果就越明显。
网格布局也会让人感觉局促和受压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一个不对称的布局。
重要的元素要大些,即便比例失调也可以考虑。如果一个元素的重要性为1/2,那就把它的大小做成1/4。
把相似的元素放在一起。
关于分层:除了颜色之外,使用灰色的阴影,大小的缩放,甚至形状的变化,都可以实现感知分层。
关于色标: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添加颜色会导致困惑。
3)隐藏:
用户不会因不常用的功能分散注意力。
但是,要想拿掉什么功能,无论你是否已经把他们隐藏起来了。欲删,从速是更好的思路。
那些主流用户很少使用,但自身需要更新的功能,通常是适合隐藏的功能。(如事关细节、选项和偏好、特定于地区的信息等)
除非你是用的算法非常完美(但完美是不存在的),否则通过把自己的界面变得复杂和不好理解而损害用户的自信,可以说是大错特错。
渐进展示:“核心功能加拓展功能”的模式,不仅能够简化设计,更是一种强大的交互手段。
适时出现:隐藏功能,在用户需要时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例如词典)
尽可能彻底地隐藏需要隐藏的功能,其次,只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上显示相应的功能。
细微的线索,足以提示出隐藏的功能。
就算标签再大,如果把它放到了用户关注点之外,用户也看不到。即便是一个非常小的标签,只要把它放在了用户关注点上,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删除不必要的、组织要提供的、隐藏非核心的。
4)转移:
计算机擅长精确地计算,人喜欢控制结果。
让用户感觉简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先搞清楚把什么工作交给计算机,把什么工作留给用户。
这个观点不知道跟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有没有冲突,有的时候机器的智能,反而会让人觉得复杂,怎么样界定机器和人各自擅长做什么,怎样分配才能体验最简单,可能是人工智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
简单界面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专家和主流用户都会感觉它非常好用。
让用户自己定义成功很重要(可能是完整的旅行规划,也可能是一堆零散的想法)。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简单的工具,让他们自有发挥想象力,最终帮他们达成目标。
在用户十分了解自己要输入什么信息的情况下,不要让用户填写结构化的表单。计算机负责发现是否有结构化或进行后续操作的数据。
让用户参与测试原型或实物模型。在能够正确地把握如何分配任务之后,让用户专注于选择和指挥,让计算机专注于存储和计算。
4、最后的叮嘱——
创造简单用户体验的秘诀就在于把复杂性转移到正确的地方,让用户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简单之美。
缺少细节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也会让用户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让软件具有可用性,意思就是不能超出用户的能力范围。
简单的体验应该为用户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想象到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同样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让你的设计干扰用户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