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澡堂阿姨
月份牌是清末民国时,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广告画结合出的一项画种。
内容题材起初都是民俗、神话类。1910年代后逐渐转向以美女绘画为主,一时风头无两,构建了民国时期蔚为壮观的美女群像。
从这些美女月份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国美女标准是如何从淡眉细目的温婉美人转变为大眼高鼻的现代美人的。
一、1910年代
1912年民国建立,革命的号角吹得震天响。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改个名号,从大清国变成中华民国。
紫禁城的遗老遗少们,仍旧长袍马褂,向着6岁的溥仪朝拜侍奉……私塾里仍是孔子、老子、《论语》、《道德经》……男女婚嫁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建立了,但人们还是照着老法子吃、穿、过生活。
至于什么是好姑娘?
不是闹革命的秋瑾、才女吕碧城。而仍是相夫教子、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们。
她们不需要有特点,乖巧顺从就好。
样貌嘛,五官得平,平到瞧不出喜怒哀乐的那种;要细目长眉、樱桃小嘴,像花瓷瓶那样细细小小,可供人拿捏、赏玩;身姿要纤细,体态要轻盈,走几步晃一下,总之就是弱柳扶风般的弱。
二、1920年代
1919年五四运动中关于“男女平等”的呼喊,一直延续到20年代。
姑娘们似是受到了召唤,纷纷离别深闺,步入校园。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她们的形象有了很大的转变。
先是顺应西方女性的短发热,也剪短了头发,又弄了撮小刘海,贴在脑门上,衬着妙龄的年纪,很是可爱。
有了知识后,姿势也涨了。不再低眉顺目,呆板僵硬,眉目狭长起来,五官也生动多了,一点点淡淡的微笑,可终于是个有情绪的人了。
衣装、容色都是一致的简淡,给动乱的民国带来别样的清新秀气。
不过当时上学校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随便,要中考、高考,凭学习成绩,当时是有钱就行的(虽然现在好像也是~)。
所以,那时候在学校里念书的姑娘多是富家小姐。这才有了现在民国剧里,那种念书念到一半,突然家道中落,没钱念下去的女主角,然后跑到舞厅做跳舞小姐,然后遇见黑帮扛把子帅哥,这时女主角青梅竹马的一富家少爷也回国找她了,于是,在跌宕的上海滩,两男一女谱写出一段……咦,好像说偏了,拉回来——
说到这些富家小姐们,她们不用劳作,去想那生存问题,平日里,除了念书外,还热衷参加西式派对。这样一来,穿衣打扮就得跟上。
所以,1920年代后期的美女形象,在清纯女学生的基础上,逐渐变得娇艳起来。
衣装华丽了,脸上画着淡妆,斜着脸,狭长的眉目上扬,神态明显娇俏许多。
三、1930年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1930年代的上海,比《小时代》里的还要奢靡纵情。
十里洋场上,舞厅、跑马场、电影院多到人眼花缭乱。
以葛泰丽·嘉宝、玛琳·黛德丽为首的好莱坞女星们,晃着白胸脯、大腿,还有那刀雕般精致的脸庞,引着人犯罪,啊不,是看了一眼又一眼。
谈笑间,旧时审美灰飞烟灭~
月份牌上出现了一大波大眼高鼻、肤白丰腴的美人形象。
但是这标准,可真难为五官天生扁平的黄种人了。于是,烫发、化妆、整容术(天空飘来一个小八卦:唱夜上海的周璇就做了双眼皮手术~),总之就是不要那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要粉光荣华的柔媚。
啊~甜嗲糯。
四、1940年代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基本都是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的。
可能是战争太过沉重,人们更需一些柔软的安慰。所以,此时月份牌上的美人们,集体变得露骨魅惑起来。她们笑的妖娆,似是活在一个和平却遥远的世界里。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过什么大家应该都知道,很多东西都消失了,月份牌也是。
然而从这些留存下来的月份牌中,我们可以看到动乱的战争年代,入侵我们的不仅是敌人的坚船利炮,还有他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而且,相比之下,后者的影响力更加持久深远。
以至于,到了百年后的今日,我们仍将AngelaBaby这种欧式美女惊为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