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最早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完整提出的,因为没学过这方面的学术知识,我讲不出它的具体表述,只知道个大概意思。就是说,用财务等各种分析工具找出公司的正确估值,跟股价做比较,买进低估的,卖掉高估的,一直低估就一直持有。这个简单道理,由于巴菲特的反复提倡而被大众看好,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天性喜欢即时反馈,热衷追逐短期利益,所以做长线其实是反人性的。
前几天看到得到里的两位大佬专栏里各有一篇文章,讲投资的,刚好都谈到了“价值投资”,而且意见相左。一位是财新周刊主编、耶鲁世界学者王烁,他给高瓴资本的张磊,在耶鲁跟学弟们的一次交流会做了记录。张磊认为,传统的价值投资已经过气。另一位也算是IT界的教父级人物,现在也在搞投资的吴军,他写了关于巴菲特股东大会上披露的,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大量增持苹果股票的事情,解释了巴菲特更深层次的“价值投资理念”。两个一对比,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能引发很多思考。
张磊在耶鲁学习金融,毕业后在耶鲁校产基金掌门人大卫 斯文森手下做分析师,之后拿了斯文森给他的一千万美元创业,得益于投资的腾讯的迅猛增长,高瓴资本名利双收,现在已经是亚洲最大的美元PE基金之一,管理的资金跟耶鲁校产基金相当。他的观点是,价值投资必须有,而且是要长期的价值投资,但传统价值投资已经过时,高瓴资本用的是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什么意思呢?
传统的价值投资,最主要的分析工具是财务报表,公司的价值在于长期稳定获得财务回报,也就是巴菲特最擅长的事。但张磊认为,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太快,企业的技术革新太快,导致市场变化太快,老的财务分析往往会让投资者陷入“刻舟求剑”的尴尬境地。很多新兴企业爆发式增长之后,进入稳定期没多久就被颠覆了,变成了“烟蒂式”投资,像烟蒂一样,捡起来只剩最后一口可以抽。所谓长期结构性价值,就是寻找能长期不断变革的公司,识别拥有价值成长动力的企业。所谓“价值成长动力”,就是不会安于现状,始终想跟着市场、甚至领先于市场变革,掌握市场先机。他举了投资腾讯时的例子,说当年他带人去考察义乌人用QQ到什么程度,发现在投资家还没发现其价值的时候,用户已经深度使用了,商户、学生、政府都在用QQ,于是他果断投了腾讯。他还说,基于历史财务数据机械地看估值,以后会被人工智能也就是机器取代,即被“廉价商品化”,今后的价值投资能力,看的就是寻找企业成长动力的能力。至于怎么做才能有“能识别企业成长动力”的能力,张磊说了一个“同理心”,也就是要站在创业者、用户角度去想。
另外一边,吴军解释巴菲特增持苹果股票,则完全是另一个景象。巴菲特因为很少买新兴科技股票,被投资界,尤其是风险投资届不屑。他总是看中公司的现金流能力,虽然他因为能做到四十多年来,持续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年化收益而被誉为股神,可是跟张磊那样投资一个腾讯就有成千上万倍收益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巴菲特除了坚持自己传统价值投资的理念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他总是在做别人看起来是“烟蒂式”的投资。这个原因真的很有哲学味道,却是那么的朴实而且实用 —— 他要找对投资人好的公司。什么叫对投资人好?就是愿意跟投资人分享利润,而不是首先考虑员工和管理层。这是跟风险投资完全不同的投资思路,是做二级市场的思路。股票二级市场本质上就是广大投资者支持上市公司经营,然后希望上市公司能回馈广大投资者。股价上涨是一方面,稳定的分红配股是另一方面。吴军甚至从巴菲特这个投资哲学,引申出了生活哲学 —— 找对自己好的人合作。
我们不讲生活哲学,只讨论投资。到底张磊和巴菲特谁的方法对,谁的方法好?到底传统价值投资理念有没有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任何理论都是有边界的,也就是有适用范围。如果仔细去想,其实两种思路并不冲突!张磊是做风险投资的,他力求找到潜力企业,在早期投入,享受企业价值增长的红利。而巴菲特是做二级市场的,所以他秉持的也是二级市场的原则,在上市公司中寻找他认为好的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和二级市场有很大的区别,各有各的特性。风投讲究的是专、精和人脉圈,赚的是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的钱,利润来源就是股价的涨幅;而二级市场要稳重很多,信息相对透明,长期的现金流回报应该是很重要的收益,起码不比股价涨幅次要。了解了这一点,再看张磊和巴菲特的差异就会明白,他们俩讲的不是一回事!作为广大散户,应该学习的当然是巴菲特的方法。另外,张磊的叙述主要还是拿他最突出的成绩 —— 腾讯 —— 来举例子,不免让人有以偏概全,犯幸存者偏误的感觉,以此说明传统价值投资过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还有,前不久的《李翔内参》中也讲到巴菲特增持苹果股份,说道他在调研时也是深入了解了用户 —— 年轻人 ——对苹果手机的看法和依赖度的,这不就是张磊说的“同理心”嘛。
但是张磊说的也绝不是一点用没有,他说的财务分析会被机器取代绝不是耸人听闻。任何机械式的操作都会被机器取代,人要想保有优势,只能不断加入参数变量,使分析的场景越来越复杂,这就是俗称的“综合能力”。
另外,我觉得张磊对我的启发还有一点:现在有钱人越来越热衷于风险投资,甚至更早期的天使投资,那么,二级市场会不会有一天没得玩了,最后被机械式的套利变成跟国债一样的低回报率?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涉及到公司架构的变革和演进。我曾看到过文章,说未来的公司股票不是光有钱就能买到,而是要跟公司的经营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必须是它的员工、供应商、合作商甚至是长期客户!我觉得这是合理的,未来资金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会越来越低,要想保持竞争力,要么有资金以外的资源,要么就得拥有更大量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