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淘宝沉迷于“氛围感”的产品关键词,从办公桌的励志小卡片、投影加湿器、桌布、小夜灯、食器,无一不在诱惑着我的微信钱包。当时内心的想法就是:漂亮!想拥有!购物车也因此越加越多。
但新年的购物经验已经让我明白了“想要”和“需要”的区别,这让我成功得在付款前的一泡尿中冷静了下来,及时地减少了最终的购买条目。
“想要”是种渴望新奇和独特的愿望,想象一种“羡煞旁人”的颅内高潮。往往刷两小时的淘宝,就好像在影棚拍了几套时装秀预热大片,在朋友圈收获了千百来个赞。所以越刷越上头,越刷越想找到那套“最独特的”、收获最多赞的物品。在挑选物品时,我们在物品上投射的期待和那种不需要实际付出就能获得的虚荣感是最令我们满足的。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实际拿到物品之后反而没那么兴奋了。淘宝刷刷刷时,几十套颜色材质款式各异的服装轮番上身,自己则是完妆状态,带着犀利的眼神鄙视着镜头。但实际收到物品时,数量可能就只有可怜的一两件,刚开箱上身还是邹巴巴的,往镜子里一瞧,好家伙,素颜朝天,憔悴得像个村姑。
这其中的落差不言而喻。
往往太渴望一样东西,拿到手之后反而不会珍惜,因为你在它身上投射了过多的想象。这道理就像我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初恋以其对服务设计offer的祈求一样:过分渴望的都是执念,你明明知道“不过如此”、“就是这么回事”,“不适合你”,但偏还要去为得不到而伤神:要是我能想xxx,就好了。屏幕里刷刷刷的几十套衣服,喜欢它们是因为奇异奇特,但它们却不是你能穿出去的,或者是没有耐心去搭配的,你只是欣赏一些你没有或者不属于你的东西。但这样的东西是无穷尽的,因此不能花在上面太多的时间:花了太多的时间去想象,你就没有力气对真正得到的东西进行欣赏。
所以,“想要”是一种需要克制的想象和欣赏。
而“需要”则是理清诉求后,麻利地对症下药。
回到我的购物初衷—买有氛围感的物品来促进书桌的学习氛围。简单来说就是买件每次看到它我就想学习的东西搁桌子上。通过简单的搜索,我发现加湿器可以充当一种很好的指示剂:每当绵密的雾气升起,我等就该拥入学习的怀抱。确认了这一点之后,我就陷入了对各类加湿器的造型的选择困难当中。
我当时对这个在泡澡的熊🐻非常心动,因为它把浴室雾气满满的感觉通过大白熊的泡澡这个场景巧妙地传达了出来,我非常乐意通过这么可爱的形象去想象设计师想要我到达的场景。
然而,在反复心动时,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吓我一跳的话:
这个产品语义不行。
(过分专业的词汇让我想起:哦,原来我是学过四年的工业设计的人哈哈哈)
不行不是因为它不可爱,让人没感觉。而是因为它不能让我看到就有学习的感觉,反而是激发了我想躺下玩手机的冲动。所以我最后选了这款带有加绿植的透明加湿器,是不是一看就很清爽,还带着一种干净利落地干掉些什么的从容感。
这才是我需要的东西。明确好自己的需求,就可以进行快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