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杏坛“10个1”系列活动是德州市教育局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而开展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校吕秀珍老师坚定信念、恪尽职守,以习主席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对照自己,践行新的教育理念,争做教育楷模。现结合吕老师工作实际,从“四有”标准出发,弘扬教育家精神,总结师德建设经验,以期与同行共勉。
前言
吕秀珍老师于1998年7月参加工作,27年来,作为一名身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仍坚守讲台的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在病痛中坚守教育初心,在教学中践行育人使命。多年来,吕老师所教班级语文成绩一直稳居年级第一,曾获得区级“优秀班主任”“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在优质课比赛、作业设计、基本功比赛等活动中均获得一等奖。多年来,吕老师坚持公益捐赠、帮扶青年教师,研读教育专著,撰写教学笔记,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始终践行党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
一、有理想信念:身患重病,坚守三尺讲台
吕秀珍老师长期患有白塞氏综合征,此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经常持续的低热、头昏、乏力、耳鸣,极难根治,需长期用药维持。此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有非常严重的口腔溃疡,面对她满嘴的溃疡,医生总是嘱咐她要多喝水,少说话,少生气。可是作为教师,她在课堂上怎能少说一句话呢?躺在病床上,她最念念不忘的仍是课堂上的几十个孩子们。为了不耽误给孩子们上课,吕老师坚持“病痛不影响课堂”的原则,看病都选择周末或寒暑假。从未因健康问题耽误教学。即使发烧时仍坚持上课、批改作业、撰写教案。工作日全心投入课堂,节假日奔波于医院,已成为她的生活常态。医生虽多次建议她休养,但她深知,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短暂的缺席可能会影响学生成长。吕老师觉得所谓师德榜样,不过是在平凡岗位上,把该做的事做到极致,把能做的事坚持到底。这便是她对教育的承诺,也是她一生的追求。
二、有道德情操: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一)热心公益
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吕老师了解到担当者公益组织的“图书角”项目,想到乡村孩子渴望阅读的眼神,吕老师便决定每月捐款,从未间断。吕老师常对学生说:“善良不分大小,坚持便有力量。”在吕老师她的影响下,班上学生自发组织“旧书捐赠”活动,将闲置绘本寄往乡村学校——教育的温暖,正在这样的传递中生生不息。
(二)服务社会
吕秀珍老师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们去敬老院关爱老人。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们表演节目,给老人们带去祝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和温暖。也培养了孩子们学会感恩,尊老爱幼、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
吕老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还经常去幼儿园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做幼小衔接的指导工作。
三、有扎实学识:孜孜以求,精益求精
(一)专业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成长是最好的姿态,成长是生命最美丽的模样。”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已过不惑之年的吕老师仍不满足于当下自己的教育状态。她一直不断地精进自己,阅读教育专著,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日志等。2020年报名参加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从此,工作之余她又开始了每天读书、打卡,写笔记、写日志的习惯。每天中午其他老师都已经到家了,她还在学校里认真地写反思,很多时候她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周末的时候,其他老师都在休息,她经常来到学校里读书、写作业。有的时候晚上要学到十点多,连学校的保安都睡觉了。
近三年来,她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开始啃读。加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自费学习了六门专业课程:“教育写作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整本书阅读与教学课程”“教师阅读地图课程”“构筑理想课堂课程”“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课程”,并取得了初级、中级阅读指导师等证书。她为学生募捐图书角,丰富学生的图书资源和种类。开展亲子共读、社区共读。引导学生远离电子产品,品味书香。
(二)专业写作
“好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她经常向专家老师请教,加入叙事者联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为学生撰写成长记录达几十万字,仅一个学期的期末评语就有一万多字。在她的引导下,以前爱打闹,爱撒谎、爱说脏话的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她也越来越受同学、家长的爱戴。吕老师一直在不停地播种与收获中感受教育生活的喜悦。
(三)专业引领
在学校的青蓝工程中,吕老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处处以身作则,做年轻老师的榜样。每当有年轻老师讲完公开课的时候,吕老师总是悉心指导,大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小到每一句教学语言的运用,她都悉心指教,不断地参与听课,评课。走廊里、操场上、楼梯口,都留下了她与年轻老师交流教学问题的身影。看到年轻老师们的语文课上得越来越精彩,吕老师由衷地高兴,她经常鼓励年轻老师们多读书,多学习。
有一些年轻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总是向吕老师请教。如问题学生的转化的问题,家校矛盾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有矛盾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能在吕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很好的解决。吕老师觉得为年轻老师指点迷津,助力年轻老师的成长,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课程育人
除了学校里开设的课程,吕老师自己单独开设了诗歌课程,读写绘课程、自由写作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财商课程等。
用诗歌唤醒黎明,编织生命。吕老师们跟着诗人,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吕老师把学生的诗歌编在自己的公众号里。
读写绘课程,吕老师带领孩子们在一个个经典故事里穿越成长。
自由写作课程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作文课程,写作课程不同,它属于道德人格发展课程,课程最关键的是话题和反馈,吕老师会选择当下社会热度较高的问题,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会在写作中发表见解,表达情感,提出困惑。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教师的评语以对话展开,走进学生心灵。
吕老师把整本书阅读课程看作是道德人格发展课程,精选《草房子》《小英雄雨来》《西游记》《一百条裙子》等经典作品,让每个孩子在一个个经典故事中穿越,让书籍真正影响生命。
四、有仁爱之心:关爱特殊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一)涵涵蜕变记
涵涵是班里最强壮的一个男生,他最让头疼的毛病就是好打人。从一年级入学,每天都会有好多同学来给吕老师告状:涵涵打他了!看着告状的同学涵涵都会一脸的愤怒和不屑,吕老师问涵涵:“你为什么打人?”他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来:同学们鄙视他啦,碰着他啦,捡着他掉的橡皮了……在他同学眼里那些同学都该挨打!吕老师每天都能接到家长的微信或者电话,都来反映涵涵打人,吕老师多次和涵涵妈妈联系,他妈妈也表示,每天都给他要讲不要打人,在家里保证得挺好,到学校里就是做不到,妈妈也是着急又无奈。
一天晚上面对多个家长对他的愤怒,想想多次对他的批评、说教都是无效的,吕老师一度崩溃,回到家里放声大哭,她老公就很不理解:“你都做了二十年班主任了,怎么还这样啊?”冷静过后,吕老师明白了自己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了!她下定决心,一头扎进教育专著里。
在她读过的上百本教育专著中,《给教师的建议》这套书是她运用得最好的。她读过两个版本的《给教师的建议》,魏智渊老师对这套书分上下册进行了解读,她也拜读了。对干老师提出的良性教育学循环吕老师反复运用,收获良多。学生通过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会激发出做好人的愿望。从而产生再度通过克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吕老师把涵涵打人这件事作为主题班会来讲,教给涵涵与人正确相处的方式,全班支持他改掉坏习惯。此时涵涵有点不好意思。他还会打人,他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好,但吕老师相信他会减少打人的次数。
召开家长会时,吕老师号召全体家长和同学们一起帮涵涵改掉打人的坏毛病,吕老师一再强调涵涵与别人相处时遇到了困难,他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涵涵妈妈主动站起来诚恳地给全体家长鞠躬道歉,表示给大家添麻烦了,在坐的家长们也很动容,愿意和老师一起努力。
接下来吕老师让涵涵收发作业,负责整理劳动工具等,号召每个同学给涵涵找优点,同学们很快发现了涵涵的很多优点:能按时完成作业,劳动很积极,收作业很认真,朗读课文比之前流利了很多……吕老师适时表扬了涵涵,并让涵涵向同学们表示感谢。
时间来到2022年2月25日,吕老师在当天的教学日记里写道:今天涵涵和同学发生冲突,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打人了,他使劲捏了同学的手指表达他的愤怒,他已经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了。
9月14日,吕老师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今天值得纪念! 那一天,吕老师们上完诗歌课程以后,涵涵用诗歌的形式写了一封检讨书,在中午放学的时候他悄悄塞给吕老师,一直被吕老师珍藏着。
几年来,吕为这个孩子写了几万字的成长记录,从集体教育到自我教育,涵涵真的蜕变了。
(二)硕硕成长记
硕硕从一年级入学就满嘴脏话,敏感、易怒、暴躁,经常和同学打架,起冲突,没人愿意和他同桌。批评教育会对他适得其反。吕老师了解到他父母离异,一岁时妈妈就离开了他,再没回来过。父亲开货车,跑长途,经常不在家。他的邻居告诉吕老师,他爸爸多次因为他犯错打他,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管他。他的爸爸从来没来开过家长会,去年又结了婚,新妈妈刚生了妹妹。孩子从家庭中得到的陪伴和鼓励太少了。下面是吕老师和硕硕爸爸的聊天记录。
吕老师了解了硕硕的情况,开始精心实施转化方案。吕老师给他安排合适的同桌,发动全班给他找优点,让他做吕老师的小助手,给他制造为班级服务的机会……让每个老师、同学都看到他的进步,为他写致谢日记……三年过去了,他进步太大了,能主动帮班级做很多事情:修凳子、修纱窗、拖地、收拾讲桌等。他遇事冷静了很多,能主动承认错误,有了反思的意识,即使偶尔急躁,也能很快平静下来。他也了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吕老师总是适时地给他肯定和鼓励,让他看到自己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吕老师鼓励他参加各种比赛,在学校的讲故事比赛,劳动技能大赛等比赛中他都荣获第一名。在春季校运动会中,他课余时间利用废旧物品为班级制作了抢眼的开幕式道具,他主动报名没人愿意跑的1500米,他在跑道上奋勇争先,赢得同学们的欢呼,决赛时名次不佳,吕老师以为他会很丧气,同学们簇拥着安慰她,吕老师们感谢他为班级争得了4分。他激动地含着泪说:“老师,明年运动会我还参加!”吕老师也很激动,将他搂在怀里。
四年了,不是四天,不是四个月,吕老师做到了坚持对他的帮助和鼓励,即使面对他一次次的屡教不改,恶习重来,吕老师都没有放弃。吕老师坚信良性教育学循环的种子一定会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吕老师启发我们:面对屡教不改不改的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坚信良性教育学循环的理论,改变学生的自我镜像。经历无数次复盘——改变认知——改变行为的模式。一时的鼓励容易做到,持续的鼓励能维持多久?让学生进步一点点也绝非难事,难在能一直进步,一直变好吗?吕老师说:“教育不是‘瞬间的奇迹’,而是‘长久的陪伴’。只要不放弃,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彰显于此,吕老师对每个学生不放弃的仁爱之心彰显于此。
学生小茹病了,家长上班离学校太远,吕老师就亲自带学生看病,买药,送回家休息。离异家庭的学生小萱太敏感,吕老师总是找时间单独和小萱谈心,让学生舒解烦闷和难过。林林不能坚持读书,吕老师单独建群每天督促他读书,及时鼓励……吕老师把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无数教育故事,如同颗颗珍珠串起漫漫从教路。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育难在无法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宜的成长方案。学生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面对学生这个自变量,吕老师认为老师不能做常数,教师要在不断变通中和学生共成长。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四有”标准不仅是要求,更是教师的精神坐标。27年来,吕秀珍老师在病痛中坚守,在爱与责任中前行。她用行动证明:“四有”好老师不是遥不可及的标准,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有理想信念,便不惧风雨;有道德情操,便心怀大爱;有扎实学识,便底气十足;有仁爱之心,便满眼是光。未来,她将继续以“四有”为镜,做照亮学生成长的那束光,在教育之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