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
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
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
再说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
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
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见效的方面有所不同,扩张更适用财政政策,紧缩则运用货币政策更灵光。
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是大水漫灌,最终流到哪里、效果如何很难确定。而且一般会先行推升资产价格,物价涨2倍,工资涨3倍,房价涨4倍,你难说货币政策的结果是好的。在美元霸权体制下,人民币有是强行结汇的,因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很差,预期效果往往很难实现。但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是不错的,降温快。
财政政策可以理解为是定点施肥,钱花在哪里、有什么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一般会认为财政赤字不好,但实际上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轻赤字经济体更为健康。
国债是常用的政策工具,作用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重叠。
在货币政策方面,发行国债等同于回收货币,等同于货币紧缩,回购国债又相当于增加货币供应,调节国债利率作用类似。
在财政政策方面,发行国债等同于提高政府刷信用卡的额度,发行和回购都更容易控制,流动性更强。
综上,在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需要根据两种政策的四种组合(两紧、两松、一紧一松、一松一紧),并结合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进行解读,它们是现实目标的指挥棒,是一门经济的艺术。